721四周年・特稿|為救何桂藍遭白衣人毆打    公民記者Galileo引《自由之夏》自勉:「信有那天」

為救何桂藍遭白衣人毆打 公民記者Galileo引《自由之夏》自勉:「信有那天」

7.21元朗恐襲受傷人數,據官方公佈最少45人,當中願意實名受訪寥寥可數。公民記者鄭樂恆(Galileo,又簡稱Leo)當晚意外地帶同一個頭盔經過現場,未幾就已經身處閘外、戴上頭盔嘗試保護一名行家,結果自己也成為白衣人的攻擊目標。他事後始知他想保護的行家,原來是「立場姐姐」何桂藍。Galileo已移居加拿大並正攻讀新聞學碩士,雖然仍在考慮是否全職投身新聞工作,但因7.21當晚惡夢般的經歷,令他決志在外保存港人重要記憶,就如他喜歡的歌手黃耀明其中一句歌詞 — 「信有那天」。

《追新聞》特約記者梁銘康報道

鄭樂恆與筆者2019年在戰場上相識,雖然他謙稱自己是公民記者,但他無論在態度抑或投入其實與受薪的主流記者無異。他本身是新聞學學士畢業出身,後再在嶺南大學修讀文化研究碩士。由一同在反送中大小衝突與警方為採訪權利爭論(行內又稱「X狗」)、理大攻防戰硝煙間「打仗」,到防線外見證Leo疫情間首次封區(自願)被困佐敦,他甚至見證記者本人離港、失戀…… 與他「圍爐」雖多,但仔細詳談4年前發生的事卻是首次。

為何說他當晚帶同頭盔在元朗站出現是「意外」?因為他當天完成在宗教機構的正職後,打算將頭盔帶予正在採訪上環衝突、當時任職香港英文媒體的胞弟,但到場後發現頭盔不合身,他遂帶着頭盔與太太登上港鐵返回所住的屯門區。當晚約10時45分,列車駛入元朗站,車門打開後未有再關門駛離,他倆從社交媒體得知白衣人已闖入元朗站內,於是打算改乘輕鐵回家。

憶何桂藍遇襲前揮手如「叫我一齊出去」

Galileo的妻子也曾任記者,夫婦二人下車後本能地拿出手機拍下當時情況,由於現場太混亂,二人在售票大堂失散。此時已戴上頭盔的Galileo留意到一名身穿反光衣的女記者竟然拍卡出閘,未幾一名身穿粉紅上衣的男子與其他人上前向她施襲。Galileo猶豫了約10秒後決定出閘,「當時只係想拉佢走」,結果卻因為頭上的灰色頭盔成為白衣人的襲擊目標。Leo曾短暫在鄉事機構工作,於是就如「賭大細」般向襲擊者大喊他清楚鄉事派之間的連結、知道他們是誰,反而換來對方更兇狠的攻擊。他雙肩受傷、人中位置被打至見血,事後要被送往屯門醫院縫針救治。

Galileo其後在多個訪問均憶述自己衝出閘外時不知道該名女記者的身份,事發後始知該名受害人是曾與他妻子在《主場新聞》共事的何桂藍。Leo與何桂藍早有多於一面之緣,但大家絕不熟稔。他事後回想到何桂藍拍卡離開收費區後,在遇襲前曾向他揮手,彷彿以動作「叫我一齊出去」。

回到2023年7月,Galileo夫婦已經在加拿大居住接近一年,Leo主力攻讀新聞學碩士,最近亦開始在地區報社實習。他坦言現在的生活與自己在港任公民記者時的生活分別不大,「都係自動波做自己嘢」,就例如他提出稍後到美國採訪、抑或收到一宗受訪當日在加拿大發生的「企跳」事件的讀者供相,他就已經知道應該在甚麼時候做甚麼事。碩士班上固然以美加學生為主,但同時亦有來自菲律賓與非洲的同學,談到新聞自由話題就與菲律賓同學特別有共鳴,美加學生都驚訝「原來新聞自由可以差到咁?」

加拿大繼續攻讀新聞   冀續何桂藍之志

被問到當日考慮移居加拿大時,有否想過選擇其他學系,Leo說曾考慮修讀都市規劃(Urban planning),但笑稱「因為(讀新聞)最快搵到reference(推薦)吖嘛」,畢業後路向亦未有打算。在記者再三追問下,「你覺得721呢件事除咗受傷帶咗啲咩畀你」,Galileo才透露了繼續修讀新聞的原因。

在《立場新聞》倒下前,Newsroom牆上掛着一件染血的記者反光衣,是何桂藍721當日所穿。在2021年某一個派對上,Galileo與《立場》前總編輯鍾沛權均是座上客。Leo憶起派對當晚,鍾沛權突然煞有介事問他:「你知唔知(反光衣上)啲血係你㗎?」

Galileo說,想到正在因初選案受審的何桂藍曾經說過要「做到坐(監)為止」,所以自己希望繼續為她做還未完成的事。受訪翌日,Galileo再向記者補充:「在一課亞洲研究的博士導修班中,以保存韓國光州事件為終身志業的Don Baker教授讚揚香港人一開始已認知到將重要記憶及記錄轉交外國保存的重要性,信有明天。

香港歌手黃耀明2020年改篇韓國民主運動歌曲《當那天到來》(韓文原名《#그날이오면》),變成屬於香港嘅《自由之夏》,他希望香港亦有那天出現:

『能令世界改變的初心不變,
你我都未枉命中這一戰。
會看到那天;
要看到那天;
我信有那天。』」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