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8日凌晨時分,當「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在大台振臂一呼:「佔領中環,正式啟動!」年屆70的朱耀明牧師作為「佔中三子」之一,撐着虛弱的身體站在前線。如今,78歲的朱牧與75歲的妻子避走台灣,他說:「我無法子走返前線喇,大家同樣係淪落人。」
朱牧在台灣出版《敲鐘者言:朱耀明牧師回憶錄》,目前在國立政治大學當訪問學人。在清幽的校園區暫住的他,猶如老樹拔根般困難重重。「嚟到台灣,冇人會租樓畀老人家住。」「我都無力喇,我都就快80歲,昔日同各個政府關係,佢哋都退晒休。」朱牧細訴,他離開香港後曾輾轉到美國暫住朋友家,雖然兒子在美國定居,但申請年長父母居留需時至少10年。幸好在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前副教授陳健民穿針引線下來到政大,夫婦倆總算有瓦遮頭,加上年少時曾到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求學保留了戶籍,擁有居台身份,但孤寂的生活也不好過。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避走台灣疫情患膽囊炎身體大不如前
「如果唔係要接受《追新聞》訪問,我就要去游水做物理治療。」朱牧憶述去年農曆年突然腹痛,初時以為腸胃炎,到台灣大學急症室才診斷為急性膽囊炎,但已過了72小時治療黃金時間,身體肌肉流失撐不起脊骨,正值武肺疫情高峯期禁止探病,只有老伴貼身照顧。留院20多天,他現在仍要每周接受兩次物理治療。
問到《回憶錄》為甚麼不是親自執筆、選擇口述時,朱牧解釋,早年發表兩篇文章《我本無才》、《光輝的背後》講述他艱辛的童年如何掙扎求存,當時已執筆草擬大綱,後來柴灣浸信會擴堂、社會事務繁重,始終無法靜下來寫,「口述有唔完全的地方,但比較容易處理,將來話唔定可以有修訂嘅地方。」他提到,《敲鐘者言》書名來自他2019年就「佔中案」在法庭的同名陳情書,封面是《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記者捕捉他於六四30年獨坐禮拜堂副堂望着對面文理書院的一刻,他笑言:「我相信好多(人)買呢本書,係畀呢個封面吸引。」
《讓黃雀飛》篇章原意欲回應「白紙運動」
六四屠城舞台劇《讓黃雀飛》2012年公演時,當年有份營救八九民運學生的朱牧也粉墨登場,但在《回憶錄》卻把《讓黃雀飛》篇章留了多版空格。他在多個訪問中提到受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愛與道德的自我審查」所啟發,以不影響他人為最主要目的。
然而,記者一再追問他為甚麼能容忍「言論審查」時,他不禁哽咽:「有段時間,我覺得唔使出呢本書,(《回憶錄》)寫咗大半,童年經歷係去鼓勵少年人喺痛苦當中唔好放棄,年青牧師唔好為依附強權,要擁抱受難、弱勢嘅人,我好想返去(香港)探監、探被囚者嘅家庭,基於好多原因,我唔能夠返去……呢段我可以抽起,我想用白紙回應『白紙運動』,抗議政治審查,抽咗出嚟,我本書冇乜影響。」
他平靜下來解釋,將來有一本專書講述「黃雀行動」,專書會比這本《回憶錄》厚三倍,只視乎在哪一段時間推出。「你睇我本書,照片都係個人,其實好多照片本身有好多人,我同好多人喺一齊,我揀照片嗰陣,割愛咗好多有歷史價值嘅相,因為唔知會唔會影響到人。」朱牧補充,《回憶錄》沒寫序,只有陳健民寫了一篇文章推薦,「我唔想牽涉到他人」。
2019猶如六四翻版 勸勉離散港人互愛扶持
觸及2019年反送中運動,他不諱言2019就是1989「六四」翻版,「領袖可能無事,從眾可能好慘,受審嘅好多係年輕人。」曾協助中國民運人士逃亡的朱牧心痛地說:「八九六四逃難好淒涼,昔日勸導離散嘅人,搵間學校好好讀書,搵份工作穩定自己生活,先好從事民主運動,而最沉重嘅係,離散嘅人內鬥得好緊要。」
「10幾20歲年輕人離開土壤,冇咗家庭依靠、訴苦對象,係應該自己成為互愛、扶持嘅團體,先可以發展出嚟,今日亦都需要咁樣做。」朱牧勸勉,不要為自己創造敵人,想辦法融入社會穩定陣腳,再準備好重回香港。他分享過往游說美國國務院中國小組(China Desk)的經驗,覷準機會就組織游說團到國務院進行游說工作,每次美國外交官到訪中國都把名單塞給他們,再循美國本身團體游說當地議員,甚至到聯合國演說,「呢啲工作要有合作團體發揮力量,如果力量單薄就做唔到。」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