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探討大陸留學生到港升學 引入網絡公審舉報文化 教授被搜集「港獨、台獨」證據

中國學生大量湧入香港高等院校升學,本學年香港八大資助專上院校放寬非本地生學額招生比例。BBC中文網接觸部份大陸學生,探討他們校園生活遭遇的文化差異、如何在社交平台圍爐以至舉報持不同意見人士。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報道訪問今年9月入讀港大研究生課程的張女士,她在大陸完成共16年的中學及本科教育,中學時必修「愛國教育課程」、大學再延展為「六門思想課」,這類課程選擇性介紹中國成立的過程,肯定主要領導人的決策、強調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台灣議題方面,這些課程強調「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

張女士在台灣問題上寫過4篇3,000字的論文,詳述蔡英文、陳水扁等人「鼓吹台灣獨立的罪惡行徑」。她受訪時坦言雖沒有主動閱讀官方文件,也不了解甚麼是「台灣問題」,但認為「領土完整和領土意識是每個中國人的必修課……這是最基礎的站位,不需要理由吧」。

張女士到港大升學以來,不時思考「這不是港獨嗎?」的疑問,例如試過有香港同學問她「你們從中國過來念書很辛苦吧?」,她回應「我又沒有離開中國,你幾個意思?你是不是港獨?」;當有香港同學試圖向她解釋香港本地文化認同,張女士不以為然,反覆強調:「這裏是中國,你們不該有這種想法。」

靠社交平台維繫交換資訊

報道討論中國流行的「電子升堂」(網絡公審)現象,意指透過互聯網上引起討論、用輿論壓力迫使涉事方就範。中國留學生喜歡使用小紅書、微博、抖音等平台抱團取暖及分享日常生活。張女士形容在散居的時候,起碼在小紅書上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她亦試過在小紅書上發帖,記錄在課堂上「挺身而出維護國家尊嚴」的事蹟、強調「愛國無小事」。

舉報學校官網沒標註「中國台灣」

張女士和另一名同期入學的戴先生憶述,入學後不久大陸生交流微信群曾有人討論為甚麼學校官網把「台灣」單獨列出,沒有標註「中國台灣」,隨後引起網民熱議。戴先生說:「當時大家普遍第一反應就是舉報,先給學校寫郵件,然後跟警察講」,他指雖然不清楚為甚麼要舉報,但覺得「舉報是義務」。戴當時向其他同學說:「這是中國香港的高校,就應該按照中國的認同標準來,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那就是台獨,這個問題上沒有可商量的空間。」

「一定要讓學校知道這件事,最好是開除」

戴先生續指,有同學向所在學校寫過類似舉報信,但未收到過回應,更有人搜集某一兩名教授「港獨」或「台獨」的證據,「他們說一定要讓學校知道這件事,最好是開除」。戴表示沒有加入舉報,但承認當收到聯名舉報信,第一反應就是把「叛徒投進去」。

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發表《施政報告》時公佈,由2024至2025學年起,八大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生學額上限,由過往相當於總資助學額的20%倍增至40%,李家超表明希望吸引「一帶一路國家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形容這是「擴容提質」。

教育局本周三(20日)回覆立法會會議提問時指,教育局正整理本學年的本地學生、非本地學生等人數,但據教資會了解,本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已增至超過1.7萬人,相當於本地學額約23%,重申「政府樂見各資助大學利用放寬上限,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

教育局續指,在2023/24學年,八大資助大學約有2.3萬名非本地學生,當中約1.48萬人修讀學士學位,來自超過100個國家或地區、修讀超過200項不同課程,佔本地學額的19.9%,其中約73%來自大陸、澳門及台灣。

海外升學方面,Facebook「教育刺針」專頁10月發帖,指有讀者透過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HESA)整理2022至2023年度的數據,比較英國各大學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學生所佔的非本地生比例,當中修咸頓大學名列榜首,全校非本地生比例為40.5%,中國留學生對非本地生比例為68.7%,佔全校學生比例也高達27.9%。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有最多中國留學生人數,全校共有51,810名學生,中國留學生人數有13,975人,佔全校學生比率27%。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