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洩密風暴|逾百密件外洩揭美窺伺敵情兼監聽盟友 國防情報部門全力捉「鬼」

被指「殺傷力」堪比2013年「維基解密」(WikiLeaks)的美國國防及外交機密文件外洩事件持續發酵,同時亦引發誰是洩密者以及猜測相關動機的「捉鬼行動」。有指,遭外洩到互聯網的「絕密」軍事與情報文件多達百份,範圍相當極廣、除有關烏克蘭的秘密軍事行動外,還包括美國窺伺俄國、中國等敵情,甚至美國監聽盟友南韓、以色列等極敏感內容,美國官員現急於調查洩密來源,加以堵塞「破口」。專家估計,洩密者有可能就在美國,甚至藏身於國防部、CIA或華府中,調查人員已提出4到5種可能性,從對美國政府心懷不滿的人士、境內親俄份子,到積極想破壞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內部威脅等。事件影響所及,隨時令美國在俄羅斯或其他敵對國家的線眼或情報網毀於一旦。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據悉,今次事件之所以令調查人員困惑,是因為遭外洩的密件千頭萬緒,並來自美國國防情報局(DIA),中央情報局(CIA)、國家安全局(NSA)、國家偵察局(NRO)等核心情報機構,被指是2013年維基解密的翻版,當年有超過70萬份文件、影片與外交電文外洩。而在今次外洩的文件至少50份,甚至有報道指過百份,當中以關乎烏克蘭的情報最為矚目,例如美國和盟國為即將到來的烏克蘭春季反大攻行動,準備重型武器和裝備類型;亦有關於烏克蘭防空系統彈藥迅速減少的細節,以及關鍵基礎設施站點的保護級別,甚至烏克蘭現存坦克、火炮和軍用飛機等詳細資料。

相關文件也包含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特定武器系統數量和潛在故障的重要技術細節,文件標註「SECRET/NOFORN」,意思是不得向外國政府、公民或組織公開。另一份據稱是五角大廈的文件,包含未經修改的幻燈片、烏克蘭和俄羅斯戰場陣亡人數統計數據,亦遭人上載到網上。

外洩CIA密件揭監聽南韓以色列等盟友

不過,最具破壞性的外洩文件,應是中央情報局(CIA)的情報資料,包括截獲美國與盟國政府的對話訊息,例如南韓國安會成員曾討論是否向烏克蘭間接提供彈藥;美國對作為北約和歐盟成員國之一的匈牙利「親俄」表現的評估;以色列情報局(Mossad)高官通訊也被截獲,他們曾企圖煽動全國民眾抗議總理內塔尼亞胡推動具有爭議的司法改革。以色列情報局周一(10日)罕見地公開反駁,直指相關內容毫無根據。

另外,一些引證美國對俄羅斯政府滲透的相關情報密件亦被公開,如俄羅斯黑客是如何與FSB安全部門共享有關加拿大天然氣基礎設施螢幕截圖的詳細訊息;俄羅斯國防部內部就供應「瓦格納」(Vagner)僱傭兵集團彈藥的審議,以及俄羅斯軍事情報部門計劃在非洲煽動反西方和反烏克蘭運動等。

英情報評估工黨上台後或撤海外軍事部署

至於英國僅分享給美國的一份機密情報文件則提到,英國計劃將皇家海軍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部署到南太平洋,以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當中還評估一旦英國工黨上台,是否會取消南太平洋的軍事部署計劃,將資源集中在國內,以及中國方面將如何作出應對等。

有指,在最新一批被外洩的文件中,多份文件被標記為屬於高級別機密的「絕密」檔案。其他印有只能與「五眼聯盟」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洲共享的「FVEY」標記。

有美國官員表示,雖然國防部和情報機構對洩密事件感到擔憂,但這些文件是非近期的最新評估,同時經過選擇性修改才在網上發佈,當中許多似乎是2022年冬天準備交給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爾利將軍和其他軍事官員。不過,官員承認,今次情報洩露確實是近幾十年來最具破壞性的事件,特別是令烏克蘭的春季大反攻複雜化,也可能打擊盟友與美國分享敏感情報的意願,甚至使美國在俄羅斯和其他敵對國家的線眼或情報網有被揭發的風險。

專家懷疑洩密來源是美國政府內部

據悉,目前調查尚處於初期階段,華府方面並未排除親俄人士可能是幕後黑手,部分西方安全專家和美國官員則懷疑洩密來源可能「來自美國」。一名接受路透採訪的官員更透露:「當局正在查明是甚麼動機才會讓一名或一組美國官員,洩露如此敏感的資料」,並補充說:「調查人員提出4到5種說法,從心懷不滿的人員到積極想破壞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內部威脅等」,至於美國情報系統遭到黑客攻擊導玫洩漏的可能性則較低。

2013年,曾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職員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外判技術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因揭露美國對全球的大規監控「稜鏡計劃」,結果被迫逃亡外國,早前已成為俄羅斯公民。他曾指,當年洩密動機是為了揭露美國濫用監視的行為,並選擇將這些信息提供給記者,以便記者審查文件內容。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