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最近公開表示,港產片未來或會分為「戲院版本」及「串流平台版」。若我沒有理解錯,只有前者是「完整版」,以吸引觀眾進入戲院。但這無疑一種「半對抗」串流平台的策略,反而有機會削弱港產片在全球的競爭力。
這種做法一方面貶低串流平台,另一方面卻又倚賴它作為發行渠道之一。電影人一邊希望串流平台購買作品,另一邊卻強調戲院版更優質,心態矛盾,串流平台還會跟你合作嗎?用零售業比喻,就是賣家只提供次貨,買家自然不願長期合作。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傳統上,戲院票房一直是電影收入的主要渠道,但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觀眾的觀影習慣已經出現重大轉變。相比動輒港幣80至100元一次的戲票,串流平台以低廉月費提供海量內容,觀眾寧願等待電影上架,也不願付高價進戲院觀賞。
對香港電影尤其不利,因為本地市場規模有限,難以與國際化的串流平台競爭,但外國觀眾往往有可能經串流平台接觸香港電影,了解香港電影的魅力。另外,年輕一代對戲院的首映大片興趣漸減,更傾向個人化的串流體驗,對依賴戲院收入為主的本地電影業構成重大挑戰。
分為「戲院版本」及「串流平台版」的思維亦忽略了串流平台的商業邏輯。其實,串流平台更偏好連續劇多於電影,因為劇集能持續穩定地吸引用戶續訂,而單一電影難以長期留住觀眾。因此,單靠戲院票房已不再可行,香港以至全球電影業界必須重新思考與串流平台共存之道。
值得效法的模式是從電視劇衍生電影的方式,可大幅降低電影製作的投資風險。日本劇集《神探伽利略》、動畫《鬼滅之刃》、《名偵探柯南》等,皆是成功例子。它們憑藉劇集和原著累積的高人氣,把受歡迎的IP延伸至大銀幕,降低投資風險。
一般來說,電視劇製作成本較電影低,電視台本身亦需源源不絕的新劇集。因此,一旦某套劇集大熱,製作公司即可乘勢推出電影版,吸引原有粉絲買戲票入場。
香港電影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串流平台的崛起,不僅改變了觀眾習慣,也重塑影視產業的商業格局。「戲院版」與「串流版」的分離策略,是一種逆時代而行的守舊思維,只會削弱優質香港電影的傳播力。
相反,業界應借鑒劇集衍生電影的成功案例,擁抱串流平台,促進劇集與電影的互動與合作。在小螢幕建立觀眾群,再延伸至大銀幕,是降低風險的有效策略。香港電影業必須放下對戲院的執著,善用串流平台的覆蓋力與成本優勢,構建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只有與時並進,而非逆流而上,港產片才能在串流年代重獲新生。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影評人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