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港產片殘酷物語(林兆彬)

一年前,我在《追新聞》寫了一篇題為〈金像獎反映的世代之爭〉的評論文章,批評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老餅」和「沒有提攜新人」,又涉及《給十九歲的我》和《神探大戰》爭議。今屆金像獎上星期落幕,賽果比上屆合理得多,得獎名單更巧妙地平衡了「中國香港電影」與「香港本土電影」兩大片種,勉強算得上是同時滿足投資者、電影人和觀眾,皆大歡喜。不過,世代矛盾仍然存在,年輕電影人追夢之路仍然殘酷。

殘酷一:製作成本局限

個人認為大贏家《金手指》奪得的6個獎項都是實至名歸,如果沒有梁朝偉,該片根本不合格,因為劇本和講故事技巧都很差,將80年代充滿戲劇性的「佳寧案」拍得像「細路仔玩泥沙」,殺人案和法庭線草草了事,只靠大場面和大卡士堆砌。不過,贏得「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視覺效果」等技術獎無奈地也合理,因為那些獎項通常都由大製作奪得。《金手指》製作預算是3.5億元,只有數百萬或一千萬元資金的小品文藝片難以匹敵,這就是現實。

我不喜歡《金手指》還有另一個原因,戲中有一批香港新世代演員變成了「茄喱啡」,包括何啟華、胡子彤、楊偲泳、林耀聲、吳肇軒、張蔓莎、張蔓姿、李靖筠等,散發出一種被「Old Seafood」阻撓而無法上位的感覺,簡直是香港影壇的縮影,讓我感到難過。

殘酷二:叫好不叫座

在商業市場上,靠「大牌」或偶像派演員的確有較大機會推高票房,就算故事垃圾或老餅都無所謂。去年12月上映的《金手指》香港票房錄得近4,400萬元,應該是過去12個月的冠軍作,超越今年3齣賀歲片《飯戲攻心2》(約3,700萬元)、《盜月者》(約2,700萬元)及《臨時劫案》(約2,100萬元)。但在我心目中,觀影滿足度最差的卻是《金手指》,最高的是《飯戲攻心2》和《盜月者》。

《臨時劫案》除了郭富城怪雞喜感演出和金句之外,其餘部份都頗為普通,沒有驚喜,結局無力,缺乏餘韻;相反,《飯戲攻心2》與《盜月者》在結尾分別播出鄭伊健《Together》與羅文《心裡有個謎》,氣氛和餘韻都營造得相當好;《飯戲攻心2》在深度和商業娛樂味之間取得平衡,亦有香港移民潮下的情懷;《盜月者》最令我驚喜,發現原來不是「偶像片」,而是認真的盜賊片,希望製作團隊會拍攝續集。

過去12個月,票房與口碑最不成比例的是《七月返歸》(約400萬元)、《4拍4家族》(約150萬元)、《填詞L》(約536萬元)和《12怪盜》(約1,900萬元)。《4拍4家族》劇本差,特別是修補家庭關係方面的劇情欠說服力,但歌曲動聽、充滿香港當下的情懷,不至於差到只有不足2百萬票房;《七月返歸》拍得恐怖,接近荷里活B級片質素,更有政治隱喻,是繼2013年《殭屍》之後最出色的港產恐怖片;《填詞L》講述一個寫實的追夢故事,感染力強,歌曲感人,靠口碑慢慢在後期推高票房。

《12怪盜》是今年甚至香港電影史上的奇片,劇本不完整,像ViuTV綜藝節目或兒童卡通片,只靠inside joke和MIRROR偶像效應推高票房。上映早期,粉絲為了出席偶像見面會而買戲票,很多人遲到入場;後期MIRROR飛到美國演出,粉絲繼續買大量戲票抽獎,希望出席將來的偶像見面會,卻不入場看電影,可以成為「資本主義扭曲電影業」的教科書實例。

票房是殘酷的高牆,缺乏資金的年輕電影人要怎樣做,才能吸引觀眾入場呢?題材太文藝太小品、演員知名度低、宣傳差都是常見的問題。例如《4拍4家族》,上年當我看到海報、戲名和預告片之後,已經不想看,因為感覺好像港台《獅子山下》,那種「正面」氣氛「趕客」,再加上只有「歌手」謝安琪有吸引力。

雖然有網民說不想看沉重的社會議題電影,但《白日之下》(約2,100萬元)和《年少日記》(約2,600萬元)的票房都不錯,靠高質劇本和口碑吸引觀眾,而非「大牌」演員,算是「叫好又叫座」,能夠與賀歲片匹敵,證明社會議題電影仍有一定市場。

殘酷三:本土局限

近年港產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同時以中國大陸和香港為市場,通常是中港合資片,製作費幾千萬元至逾億;部份甚至優先在大陸上映,然後才於香港上映,例如近期張家輝主演的《超意神探》。當中有不少都是「食老本」的警匪動作片,由知名度較高的「大牌」明星演出,希望以「港產片」的牌頭賺人民幣。

第二,針對香港市場,製作預算費較低,很多都是小品文藝片或探討社會議題,涉及只有香港人才會有共鳴的香港情懷;多數由年輕導演執導,並由資歷較淺的演員演出,例如《填詞L》、《緣路山旮旯》等。多數作品難以進入大陸,部份嘗試攻入台灣市場,影響了投資者願意付出的拍攝資金,某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發展空間。

今屆金像獎得獎名單巧妙地平衡了上述兩類「中國香港電影」與「香港本土電影」。電影始終是商品,要有機會賺錢才有人投資,一般說來只有大明星主演的港產片才可攻入大陸市場,但最近《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由於獲得獎項和口碑好,都能夠在中國大陸上映,證明只要劇本和演員出色,仍有機會攻入大陸市場賺錢,增加投資者的信心、願意投資更多錢。

相比起90年代,近年港產片數量大跌,貴精不貴多,近乎過半數港產片我都看過,如果是以前,根本無可能。我對港產片仍然有信心,因為香港有很多出色的導演、編劇和演員,他們只是缺乏發揮的機會。港產片由工業化生產,變成了手工啤生產,期盼在艱難的創作環境之下,更加能夠誕生偉大的作品。濱口龍介的《偶然與想像》也不是靠大明星,製作費低,卻能夠在國際上享負盛名,這個例子或許能夠給予香港年輕電影人一絲希望。

作者:林兆彬
香港前區議員、時事評論及影評人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標籤: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