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追專訪|倫敦葬禮博物館談生死教育 導賞皇室國葬史 第四代傳人警世:Memento Mori

英國一磚一瓦滿載歷史,博物館數量超過2,500間,私人博物館更多如牛毛。《追新聞》記者因緣際會認識在倫敦打入本地殯儀行業的香港人,她的老闆哈里斯(John Harris)接管家族在東倫敦1881年創立的殯葬生意,成為第四代傳人。他自資創建「國家葬禮博物館」(National Funeral Museum),收集維多利亞時期以來的珍貴展品,向公眾講解英國皇室國葬歷史,希望社區不要忌諱死亡。

哈里斯在辦公室內掛着一幅畫作「Memento Mori」(出自拉丁文:勿忘你終有一死),與跑馬地天主教墳場的輓聯相呼應:「今夕吾驅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無論一生擁有財富和權力,殊途同歸終須一死,是中世紀基督教對死亡的反思和實踐。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英國國葬傳統突顯不平凡

哈里斯指出,葬禮博物館免費開放,面向公眾、學生,以至學者,館內收藏500本關於葬禮、死亡,服喪的書籍,以及多件價值連城的陪葬珠寶。一幅在泰晤士河送葬邱吉爾的畫作,繪出倫敦港務局Havengore號輪載着遺體,在19響禮炮聲中,從倫敦塔橋碼頭駛往西敏寺,記錄了當時除了皇室人員外,獲國葬禮遇、帶領英國人走出二戰陰霾的英揆如何不平凡。

哈里斯聘任在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修讀文化遺產管理的巴特勒(Minette Butler)擔任策展人,她重現維多利亞時期的貴婦服喪裝扮。當時女士們穿着全身黑色長裙,手持木製黑絲扇,細節位就是手繪的白花圖案,都是上流社會的時尚打扮。

維多利亞時期高訂喪服承惠9

在倫敦攝政街256號的Peter Roberson’s店舖,裁縫專門替上流貴婦訂製黑裙、黑扇、黑手套等,創出高級訂製喪服時尚。1871年維多利亞女皇時期的喪服,收據顯示為917先令11便士。巴特勒解釋,英國寡婦一般為丈夫守寡最多兩年,寡婦們會聚在一起挑選黑色珠寶,但6個月後她們改穿深紫色,因為她們迷信長期穿着黑色會帶來不幸。

在過去一年半的籌劃博物館的過程中,巴特勒坦言最難突破的是世俗的「禁忌」(Taboo),參觀者來到博物館談及死亡都有所忌諱,最大的挑戰就是教育公眾,解釋殯葬儀式不過是對逝者的尊重,而當中也涉及時尚、珠寶和設計等等學問,從而開啟參觀者的眼界。對於怎樣吸引思想守舊的居英華人參觀葬禮博物館時,巴特勒希望從英國人擅長的幽默感出發,讓參觀者發掘展品背後的有趣故事。

倫敦國家葬禮博物館(National Funeral Museum

Twitter: @nfmtcribb

Instagram: @nationalfuneralmuseum

地址:T Cribb & Sons, Victoria House, Beckton, E6 5PA

開放時間:周一至五,上午9時至下午5

歡迎團體或個人預約,館方安排免費導賞服務,請電郵至nfm@tcribb.co.uk

標籤: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