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外媒報道,據接近相關流程的人士披露,中國監管機構最近拖慢了涉及美企的跨國併購案的審查工作。除英特爾收購Tower Semiconductor 外,另一晶片製造商MaxLinear (MXL)以38億美元收購台灣公司慧榮科技(Silicon Motion Technology, SIMO)的「大刁」,亦有可能受到影響。
報道指,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曾向這些美國晶片製造商提出一些「交換」條件,包括他們在其他國家銷售的產品,必須同時在中國出售,亦即變相強迫這些美企違反美國政府對華的高科技產品及技術出口禁令,令他們陷於兩難困境。
外媒曾報道,英特爾在2022年2月宣佈以54億美元收購Tower Semiconductor時表示,預計將在12個月內完成交易。由於中國當局仍未批准,該交易在公告後超過13個月仍未完成。英特爾日前已表明,若無法在今年首季內取得中國當局首肯,交易或要到今年6月底才能完成。
半導體行業專家Peter Clarke早前撰文指出,英特爾收購Tower正在經歷各國反壟斷審查,如中國政府否決該交易,將對英特爾戰略轉型造成重大打擊,甚至可能迫使英特爾退出晶片製造業務;即使中國故作拖延,亦可能令英特爾重演高通當年收購恩智浦慘敗的一幕。
根據國際慣例,由於跨國企業的業務遍佈全球,凡涉這些企業的相關巨額併購案(Cross-border Mergers Acquisitions),都要得世界各國政府的反壟斷部門批准才能夠過關,而各國的審批標準皆有所不同。中國的《反壟斷法》規定,即使併購案的雙方都是外國公司,但只要他們的年收入在全球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市場超過4億元人民幣,就需要先經由中國當局的審批。
各國互抽後腿導致臨門「撻Q」的跨國併購交易,多年來屢見不鮮。2015年3月,中國財團Go Scale Capital試圖以28億美元收購荷蘭飛利浦旗下的LED和汽車照明組件生產商Lumileds,飛利浦也一度宣佈交易達成。然而,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隨後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該案收購案。
另外,中國在本月3日至4日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會議上,對「美國、日本和荷蘭之間關於晶片出口限制的協議」提出關切,要求美日荷澄清是否存在該項限制協議,並呼籲世貿組織加強對這些措施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