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台北市的街道名稱,就是一張中國地圖。其實香港也有一個地方的街道,埋藏了大半張英國地圖,那就是界限街以北東鐵線以東的九龍塘。
攤開地圖,數數共有多少條以英國地方命名的街道:
Cambridge Road | 劍橋道 | England county |
Chester Road | 志士達道 | England county |
Cornwall Street | 歌和老街 | England county |
Cumberland Road | 金巴倫道 | England county |
Derby Road | 打比道 | England county |
Devon Road | 德雲道 | England county |
Dorset Crescent | 多實街 | England county |
Durham Road | 對衡道 | England county |
Essex Crescent | 雅息士道 | England county |
Hampshire Road | 衡州道 | England county |
Hereford Road | 禧福道 | England county |
Kent Road | 根德道 | England county |
Lancashire Road | 蘭開夏道 | England county |
Lincoln Road | 林肯道 | England county |
Norfolk Road | 羅福道 | England county |
Oxford Road | 牛津道 | England county |
Rutland Quadrant | 律倫街 | England county |
Somerset Road | 森麻實道 | England county |
Stafford Road | 士他佛道 | England county |
Suffolk Road | 沙福道 | England county |
Surrey Lane | 舒梨道 | England county |
Warwick Road | 和域道 | England county |
Wiltshire Road | 渭州道 | England county |
York Road | 約道 | England county |
Dumbarton Road | 東寶庭道 | Scotland county |
Grampian Road | 嘉林邊道 | Scotland county |
Inverness Road | 延文禮士道 | Scotland county |
Moray Road | 慕禮道 | Scotland county |
Renfrew Road | 聯福道 | Scotland county |
Selkirk Road | 西谷道 | Town in Border, Scotland |
Eastbourne Road | 義本道 | Town in East Sussex, England |
Alnwick Road | 安域道 | Town in Northumberland, England |
英格蘭的48個郡和蘇格蘭的33個郡當中,有近30個可以在九龍塘找到,作為香港人,尤其是在九龍塘一帶生活工作的,原來早已認識了許多英國地方而可能不自知呢。
為甚麼在九龍塘集中出現這些英國地名?原因是在1920年代,港英政府在剛租借所得而最接近割讓九龍的界限街以北近九龍塘村,填海獲得一片新土地,因而決定以城市規劃形式開發,發展為「九龍塘花園城市」,興建獨立或半獨立、附有小花園的兩層平房,並有學校、遊樂場等設施,主要供英國富商居住。為解英商思鄉之情,因而區內街道均以英國地方命名。
正因為要建設花園城市,於是選取作為街道名稱的,許多都是英國以風景優美及有眾多旅遊勝地而稱譽的州郡,例如有英格蘭花園美譽(Garden of England)的根德郡、擁有許多優美海灘的康和(歌和老)郡、有大量歷史名城的約克郡、岩岸風景秀麗的多實郡、湖區(Lake District)所在的金巴倫郡等等。此外,當然亦少不了著名大學所在的牛津、劍橋、和域(Warwick,現多譯為華威大學)、對衡(Durham,現多譯為杜倫大學)等等。
相反,大城市的名字卻一個也沒有使用,大概是不想破壞了恬靜生活環境的想像吧。再者,根據英國不少城鎮的街道命名習慣,估計設計街道時未有使用大城市命名的另一個可能考慮是:英國的城鎮通常都會有London Road,這不是為了紀念首都(像中國不少城市都有北京路),而是標示該道路是通往倫敦的方向,Bath Road則是往Bath方向的道路,如此類推。因此,曼城附近的城鎮有Manchester Road 、伯明翰附近的有Birmingham Road,如果九龍塘又有條London Road或是Manchester Road,但循此路卻又去不了倫敦或曼城,豈不令當年在港的洋人更添思鄉之愁?
這個發展計劃的負責人又是誰呢?原來亦已留名在街道之上。首先獲政府批出合約的是前立法局議員義德(Ede)屬有的發展公司,可惜在1925年義德病逝後出現資金不足,工程被逼暫停,後來獲富商何東承接完成,今天兩人的名字同樣出現在九龍塘區內:義德道及何東道。
街道名稱盛載了歷史,當然也是政治。文初所述台北街道出現大量中國地名的原因,正是因為台北市的發展主要在日治時期,大部份街道亦建成於日治時期,因而只有日文名字,1945年國民政府光復台灣後就改作全新的中文名稱。此外,文革時代的中國,也將大部份城市的街道改作「革命色彩」的名字,如反帝路、反修路、東方路等等。因此,香港回歸前已有街道會否於九七後改名的疑問,羅大佑的名曲「皇后大道東」正是這種困惑的寫照。
修改街名,是一種對歷史的否定。國民政府光復台灣,用中國地名完全取代日文街名,反映當日對日本管治的全盤否定。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中國的街道也從反帝反修回復舊觀,本應也是對文革的否定。今日香港,街道名稱會否因為要逐步否定英國殖民管治的歷史而面對修改壓力?原本可能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今日也可以變得習非成是。
作者:張三@COOTL
COOTL的使命
為留港的下一代保存真相,為離散的港人凝聚力量, 堅持普世價值 ,貫通全球視野。
FB: https://fb.com/cootl.hk/
IG: https://bit.ly/3iC3vvb
YouTube: https://bit.ly/3tDzdyH
Website: http://cootl.org/ #中學文憑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