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TL實教育|If Hong Kong is NOT China, Hong Kong is…?(二)

回顧上一篇文章,我提出離散香港人要在海外建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固然要能夠在不同的面向建立自身的「獨特性」,旨在於區分香港人和中國人之餘;旨在於根本改變英國人(甚至是外國人)對中國的觀感,本文提出以下四點:

一、不應具排斥性

例如當我們稱自己是Hongkongers(香港人)的時候,固然可以向外國人強調自己不是Chinese(中國人/華人/華裔),但在表達上切忌對Chinese帶有負面的看法或言論。也許香港人對中國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日常生活或公開場合的時候要慎言。

因為香港缺乏多元文化教育及過去的經濟成就,做成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香港人主義」,很多時候無意間問了一些政治不正確問題。試設身處地想想,若有人問「你是否中國人?」,我想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感到被冒犯。事實上,這種問法存在不少缺點,例如對方可以是華人的面孔,但在外國出生或長大。這種提問方式雖未至於去到「仇恨罪行」(Hate crime) 的程度,但背後暗藏對某些民族的刻板印象,甚至是偏見。

其實,你只需簡單地問「你來自哪裡?」就已經足夠。

至於你如何回應對方問你是否Chinese的言論,你只需要答:「I come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 Hong Kong is NOT China(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香港不是中國)」已經足夠。若果對方有興趣跟進,你可以將中共侵略香港的故事一一道來,讓對方徹底明白。

二、避免強調香港是英國殖民地

我在去年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七十週年時搜習不同媒體及出版社出版的記念刋物,發現講述以往女皇與皇夫外訪的記錄裡面,均沒有提及1975及1986年兩次訪問香港。根據我的推測,可能是皇室或政府盡量避免與「殖民地」拉上關係,而在英國的政治語境,殖民地可能聯想到與戰爭、掠奪、剝削、佔領、歧視等負面的意思。

因此,當強調英國與香港之間連繫的時候,切勿強調「殖民地身份」,而應多強調文化及價值觀方面相似之處。

三、必須與當地社會及文化連結

獨特不等同於標奇立異,甚至令當地人產生文化衝擊或震驚 (Cultural shock),做成排斥或抗拒;而是豐富在地文化的成份,變得多元及多面向。過程是外來文化透過文化產品 (Cultural artifact),包括食物、藝術創作品、遊戲、影像等,或文化活動逐漸被當地人認識、嘗試、接受及傳播,繼而成為他們日常文化生活中認知及選擇的一部分。同時,能夠與在地文化某些面向連繫及結合,繼而成功融合成為新的文化習尚。

印度咖哩,由外來菜變成地道的美食,由印度菜餐廳到英國酒吧可以找到。一邊飲著啤酒,一邊食著咖哩雞,飲食文化成為打動當地人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式。

四、形成香港的文化符號

香港文化具備的獨特性,既融入當地主流或大眾文化,也能夠突出香港某些具歷史、文化或/及社會的搶眼圖像或符號;最終的結果是本地人一眼就認出:「這就是香港」;而且不能太傳統或老土,要有時代感及大眾化。

殖民地時代,可能是帆船、龍(華人,即香港人)、獅子(由滙豐銀行門外的獅子到醒獅又稱廣東獅)等,但只代表中華文化,缺乏本土文化的成分。

所以,作為具本土化香港的圖像或符號,我相信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比我有更多創意:政治方面的「香港民主女神」、(黃色)雨傘或絲帶、抗爭者的帶著頭盔、眼罩及豬咀的樣子;地理方面的獅子山;網絡文化方面的高登小丑、食物方面的雞蛋仔、魚蛋串、牛雜串等。

傳統方面,香港的本土文化可借用粵式文化,例如粵劇的面譜、揮春等。某些港式潮語,可選取一些生動有趣又有幽默感的字或詞,例如屈機、仆街、食腦、執生等。這個部分,最能夠與英國人的紋身文化結合,並成為紋身圖案的選材。

形式方面,若果能夠與本地的大眾或次文化建立連繫的話,並透過當地主流媒體及社交媒體不斷的宣傳、報導、推廣及傳播,期望在本地人的心目的逐步建立認知及認同。現時在英國不同市鎮舉辦的市集,一如香港以往出現過的「大笪地」或農曆年宵市場。若果資源若可,甚至可以有固定的場所,以文化生活博物館的形式呈現,並以此作為平台,以不同形式的活動推廣香港文化。期望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初步建立香港人在英國有明顯的獨特身份。

作者:黃偉國

———————-

COOTL的使命

為留港的下一代保存真相,為離散的港人凝聚力量, 堅持普世價值 ,貫通全球視野。
FB: https://fb.com/cootl.hk/
IG:
https://bit.ly/3iC3vvb
YouTube:
https://bit.ly/3tDzdyH
Website:
http://cootl.org/ 

標籤: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