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TL實教育|“If Hong Kong is NOT China, Hong Kong is…?”(一)

如何重新確立香港的身份認同,正是香港人身份會否在未來十年被消失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

上星期出席在英格蘭中部城市伯明翰東南方小鎮梳利侯(Solihull)的香港文化節活動中,其中一個本地的講者提出上述的觀察。在香港人或中國人眼中,要分開中國人和香港人當然十分容易:語言、文字、用詞、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等。但在英國人眼中,要分開中國人和香港人,又談何容易?

首先梳理英國人如何理解中國。以英國為例,中國對他們來說實在是一個很遙遠的國家;因為經濟因素,去中國旅遊不是本地人的首選,除非是從事對華的生意或貿易,或者個別人士對中國語言及文化有興趣而專程到中國。而這些人對中國的觀感,一般而言是正面的。

此外,不能否認部分中國人有崇洋的心理,有些英國人以教英文的方式在中國與中國人建立關係。同時,想離開中國到外國工作或生活的中國人也要表達對外國人親切友善,實有助於在外國人眼中建立正面的形象。

若果你說中國對英國來說是威脅,我想這種講法的說服力不大。反之,部分人對中國還存有正面的觀感。

一、從地理而言,俄羅斯對英國的威脅比中國更大,特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加上普京威脅使用核武,這種觀感更為明顯。

二、中國的廉價生活產品在英國的零售市場佔有一定的比重。例如在英國的eBay發現不少價格低廉的家庭及電腦用品均為Made in China。雖然最近有來自南亞、印度及土耳其的競爭,但要取代中國的貨源尚有一段時間。

三、作為代表文化中國的唐人街,無論在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中國的飲食文化例如點心、水餃、炒麵等普遍為當地人接受。由我每次到倫敦的唐人街,都是人頭湧湧,既是有來由中國的留學生或遊客,也有外國遊客,更有本地人;而倫敦唐人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大紅燈籠高高掛,張燈結彩的佈置,更成為行街打咭上社交媒體分享的熱點,由唐人街引申對中國正面的觀感。

四、在種族和諧、融合及尊重的原則下,在英國任何針對中國人的言論及行為可視為種族歧視,並會帶來的後果。雖然中國人不等於中國,但部分中國人以種族歧視為藉口反擊批評中國的意見,甚至組織中國留學生及社團攻擊支持及同情香港、新疆或西藏的人。例如《追新聞》及《自由亞洲電台》去年曾經報告在英國一些大學,中國留學生以言語針對香港留學生。由於香港留學生始終佔極少數,很多時候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當然,這些訊息很難引起當地的媒體注意更絕少報導,因而使到非中國的族裔,包括香港人的聲音,很難在公共領域及主流媒體中呈現。

五、在英國還有少部分人對中國產生好感。比較在自己國家發展的前途及錢途有限,他們仍然信任中國機遇處處,加上外國人的身份,還相信可以有超然的地位。當然他們對中國仍抱有「想像」,包括中國是十四億人的市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成就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仍需要外國的人材及技術發展、中國的富豪是搵錢的對象等,對於在中國做生意缺乏法制的保障、偷竊及侵犯知識產權、因需要與中國人合資而做成經營上的風險等卻一無所知。

六、在英語世界,Chinese既是指中國人,又可以理解為華人或華裔。由於Chinese帶有國家及族裔雙面的解釋,對香港人來說,說自己不是Chinese似乎很難解釋自己的身份,因為一般人認為1997年後香港已「回歸」中國,理應是Chinese。而在族裔的層面,Chinese又好像順利成章。加上Hongkongers作為區別Chinese的獨特身份,尚要一段時間宣傳及推廣,要說好「香港人故事」,離散港人仍需努力。

作為香港人要建立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固然要能夠在不同的面向建立自身的「獨特性」,旨在於區分香港人和中國人之餘;如何針對上述六點的觀察,香港人以集體的智慧產生相應的論述(言論上)及行動(日常生活上),旨在於根本改變英國人對中國的觀感,同時建立對香港人的認知及認同。
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討論香港人如何在英國建立香港人的「獨特性」。

作者:黃偉國@COOTL

標籤: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