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度的中學文憑試日前放榜。一如既往,公開考試總會出現一些所謂狀元,今年也有10位。傳媒對公開試的報導年年差不多,除了報道整體成績與往年的比較之外,焦點往往落在表現突出的狀元身上。這本來也無可厚非,除了是對他們的表現肯定之外,從某個角度看,也可以視為對其他考生及未來的考生的一種激勵。這些狀元的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應對考試壓力的策略,或許也有一些也足以成為其他學生的參考。
能夠成為狀元的,除了成績突出之外,當然是學習能力及應對考試的能力都比較理想。突出的成績,也令他們有條件獲得獎學金,也肯定可以進入一些熱門的、競爭比較大的學科。
在香港,社會氣氛比較功利務實,過去多年的那些狀元,如果留在香港升學,主要都是報讀一些將來事業發展前景比較有保證,或者說得清楚一點,可以讓他們贏在起跑線,畢業之後可以有比較理想的發展路徑,有一份安穩高薪的工作,或者有更大機會可以賺錢致富。這本來也是正常的,香港就是一個比較務實的社會。當前的社會及政治環境,也令香港人不得不更務實一些。
曾經有一段時間,也有很多公考試成績也很理想的學生,考進大學時會報讀政治、文化研究這一類比較純學術性的學科,而不想太快把自己的大學學習經歷與就業掛鉤,畢竟大學教育不應該純然是職業訓練。人各有志,每個人的學習目標、就業性向、及人生志業都不同,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的學術殿堂,應該容許有多元的選擇。
世界大學發展的潮流也是如此,各地聲名卓越的的大學,大部份都是綜合型的大學,即在同一所大學之內包含各種不同的學科,令學生有多元的選擇。學科之間的課程也可以互相滲透,培養一種多元互通的學術環境。成功而且全面的大學教育,還要提供一個活躍多元的校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課堂內外的活動,有各種非正規的學習元素。沒有這些,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大學教育。
不少人也認為大學在職業訓練,或者專業知識的培養之外,應該同時營造的一種多元包容、鼓勵思想衝擊的學術環境。社會需要科學家,需要醫生,需要律師,需要建築師,但同時也需要有人從事文學創作,需要有純基礎科學探索的學者,也需要有人從哲理層面思考人類社會及人性的本質。
當一個社會發展到相對比較富裕,文化比較多元的情況下,也會有更多年輕世代有條件不再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待大學教育,而是因應每人自己的興趣及各種考慮下作出選擇,各自在大學的教育及學習過程中得以培養成為擁有解決問題能力及自學能力的人。
說了這麼多,或者有讀者會說,這些都是對大學教育認知的ABC,為什麼要花筆墨用上1000字來彈這些老掉了牙的道理?對,這些都是筆者自己40多年前讀大學的時候,老師們不斷強調的道理。當時中文大學的通識課程、各種學科,以致課外活動的講座,講師及學者們都反覆向我們解釋這些道理,提醒我們千萬不要把大學教育視為職業訓練。他們千叮萬囑,叫我們擺脫自己選修那些學科的框框,要作多方接觸,多思考,多質疑,不要害怕跟人辯論,要對權威抱有懷疑的態度,要敢於對既定的秩序提出挑戰。有老師甚至提醒我們,如果發現自己在選修學科時作出了錯誤的選擇,也不妨考慮轉系,不要勉強自己在大學這個正規教育的最後機會修讀一些不是自己最希望修讀的學科。
這一次想起要翻炒這些阿爺阿嫲年代的舊道理,原因是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最近找我詳談。這位年輕人去年考DSE,成績雖然不是狀元,也可以算是十分理想,與狀元相距不遠了。他入讀了某所大學的學科,也修讀了一些社會學及文化分析的課程。當然也需要修讀在網上自學的有關憲法、基本法、也有所謂國家安全教育元素的必修課程。
本來考得好成績,成為了天子門生,入讀了一個自己心儀的學科,也是一個就業前途很好的學科,又成為父母親人的驕傲,應該是十多年基礎教育的成就了。但不足一年,這位年輕人對香港現時的大學教育充滿了失望情緒。據他自己說,他現時的學習動機及狀態,比起高中時相去甚遠,甚至慢慢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在他的描述中,大學校園的氣氛比中學階段還要沉寂,課堂上沒有幾多思想上的衝擊可言,討論氣氛淡薄,教授們也似乎不特別熱衷於鼓勵學生討論及提問。在沒有了學生組織的情況下,為同學提供的課外活動及課堂外的學習機會也是寥寥可數。他自己修讀的本科,本來就比較知識及技術為本,他原本以為可以從其他選修的學科中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讓自己除了處理數據及各種模型之外,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智能的人。但他現在面對的大學教育及學習環境,與他從父母口中得知的可以說是差天共地。在這一年,也從來沒有人跟他談過這些我們很多人40多年前視為大學教育ABC的東西。
只是短短不足一年,他知道自己現在面對的不是他期望中的大學教育,他甚至認為這不是合理正常的大學教育。去年這段時間,他曾經與社會各界今天在媒體中看到的那些狀元一樣,對大學教育充滿期待。但還未讀完一年級,他已經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他現在只想盡快往海外尋找另一個機會。
這位年輕人可能只是一個個案,有人甚至可能認為只是少見的另例。但當香港現在的大學教育環境,比起40多年前還不如的時候,這種罕見越發說明香港社會已經變得很不正常。我希望這位年輕人能夠盡快找到一個他自己希望得到的機會。也希望所有同學及家長,包括那些狀元,不要把一個被嚴重扭曲了的大學教育視為正常。
香港現在這樣的大學教育,或者在這種氣氛下營運的大學,除了成為職業訓練所及專業技能的培訓中心之外,已經完全不能說是符合現代大學教育的條件了。這樣的大學教育,看不到可以如何有效令香港的年輕世代成為一個現代知識型社會需要的多元人才。這樣的大學教育,就算能夠招收到多100個DSE狀元,都可能只會把香港的年輕世代糟蹋掉。但這顯然卻是一個只求保住自己權勢,而不惜犧牲社會未來的政府刻意要塑造的大學教育。
作者:鍾劍華@COOTL
———————
COOTL的使命
為留港的下一代保存真相,為離散的港人凝聚力量, 堅持普世價值 ,貫通全球視野。
FB: https://fb.com/cootl.hk/
IG: https://bit.ly/3iC3vvb
YouTube: https://bit.ly/3tDzd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