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TL實教育|大英博物館晚清展覽遊記

大英博物館舉行名為「晚清百態:潛光藏耀的世紀」(China’s hidden century)特展,展期由5月18日至10月8日。這是全球首個涵蓋整個19世紀中國的大型文物展覽,涉及宮廷、軍事、藝術、日常生活、全球交流等主題。由於內容橫跨不同領域,每個題目之下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品相均為完美 (vintage condition),300件展品一共由30個機構借出,機會難得,這解釋了為什麼每一天都擠滿了觀眾尤其是來自中國的。

去年七月,本來我有機會出席籌委會的focus group,但最後因事落空。所以本週我決定拋妻棄子,獨自去參觀。

無論從中國人或港人角度看,南京條約原件都成了特展的焦點,那裏擠得水泄不通,我聽到幾個中國觀眾輕嘆「落後捱打」。我心中反問:是不是因此成了強國就要做戰狼?這個問題未必即刻有答案,但南京條約另一份原件在台灣,中華民國外交部早已將之掃描放上網任人閱讀,所以個人而言,很多其他展品更吸引我。

最吸引我的,是那件簇新的龍袍。我知道龍袍會繡上皇帝專用的、代表吉祥的「十二章紋」,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實物:日月鞏衛兩肩,左肩是紅日配西王母三足鳥,右肩是黃月配以玉兔,還有其餘十個章紋以及九條金龍。

另一個吸引我眼球的是有關太平天國的部分。這裏又分了兩個部分,一個是有關太平軍的文獻,例如洪秀全在英國傳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的稿件上親筆撰寫意見;太平軍在杭州英國傳教士的屋外所貼的告示,曉諭全軍不可干擾「仁術堂教師」。另一個部分是有關鎮壓太平天國的清軍。讀過近代史的都知道,清廷無力對付太平軍,最後要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的團練,即湘軍和淮軍。讀了近代史一輩子,今天才第一次見到淮軍兵士的號衣:衣是白底紅邊,褲是綠底紅邊,胸口一個圓型,內寫上「淮軍懷字副營中哨二隊親兵」及兵士名字。

事實上,衣飾是這個特展的重要內容,不同階級、不同職業的衣飾,很能大開眼界。例如貴族婦女用的指甲套(慈禧在官方照片也用過)、小孩戴的龍魚帽、用稻草織成的簑衣(古時的雨衣)等。最吸引我的是一件白底藍邊粗棉質櫥衣,看到這件衣服時,我想:這也是華服啊,而且是生活用可以入屋的華服,獻世派不是應該宣傳這個嗎?

一邊看展覽,一邊反思。展覽最後的部分叫「世變」(Reform to revolution)。這部分以秋瑾作結,暗合「潛光藏耀」(hidden)之意:孫中山和同盟會太揚、太多人知道了,以較少人談論的秋瑾作結,恰如其份。這部分令人反思之處有二。一是大清的國旗「黃龍旗」,說明文字指出,大清放棄了傳統的三角或方形旗,改用了西方的長方形作為國旗,這是西化的表現。之後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沿襲西方長方形設計。國家的意識形態,是中是西,應該充份反映在國旗之上。有朋友可能會問,當今世界上有國旗不是長方形的嗎?有,例如尼泊爾,是上下兩張三角旗部分重疊的設計。

另一件是1902年南京最後一次科舉試的試題。放棄傳統,走外國人的道路、走西學的道路,知識界舞台上不再有鎂光燈照射四書五經。聯想到香港自2020年後教育界銳意走回頭路,搞一言堂、搞習近平明君之言,八股再次走上歷史舞台,文明之都重歸封建籠牢,歷史的眷戀至此而盡。

所謂「世變」,無論改革或革命,無論馬列抑或非馬列模式,中國自從晚清開始注定要走西方的道路。在西方道路上中國可能有自己的特點,但不能因此而誤以為中國已悟出了「中國模式」而否定西方。每次看見中共穿着西裝罵歐美,感覺都是顛覆了常識。中國和香港若每行一步就刮自己一巴,只會不斷自製矛盾,元氣大傷,錯失時機。

未看展覽的朋友應抓緊時間看一看。在外地未能看的,可購買其特刊,內容遠較展覽豐富,值得收藏。

作者:楊穎宇@COOTL

COOTL的使命

為留港的下一代保存真相,為離散的港人凝聚力量, 堅持普世價值 ,貫通全球視野。

標籤: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