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大學讀中文系,讀到「白話文運動」最出名的口號「我手寫我口」,運動的結果影響深遠,自始中國人就不必再寫古文了。作為說粵語的人,始終對於這個影響沒有很大的感受。因為即使不必寫古文,但也不算真的是「我手寫我口」,我們還是要面對書面語與口語很大的差別。
首先是一些稱呼,小學生作文常常要提到家人,最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嫲嫲」必須改為「奶奶」(粵音第一聲),「婆婆」改為「外婆」,「公公」改為「外公」。以前作為學生時被老師紅筆圈着要改,因為「公公」、「婆婆」的書面語意思跟廣東話不同,是女士對丈夫父母的尊稱,在廣東話中對應的尊稱是「老爺」、「奶奶」(粵音的第三、第四聲)。後來當了人師,同樣面對這樣的處境,對學生的疑惑十分理解,可是不得不跟學生解釋,因為我們的考試制度要寫書面語。
除了稱呼,還有一些常見的動詞。「搵到」要寫「找到」,「搵巴士」要寫為「找公車」 /「找公共汽車」,學生一下子由香港人變成了台灣人或內地人。「搵食艱難」,面對這種陌生化,老師有疑惑也得接受。「搵食」這裹指的是賺錢,不是「找食物」,但因為突顯了「找食物」這種維持生命的基本層面,而顯得格外生動。還有一個動詞「攞」,這個字的書面語是「拿」,比如「攞書包」是「拿書包」。「攞」因為筆畫多,寫書難度大,學生似乎比較接受用相對簡單的「拿」代替,但其實在廣東話中「拿」是少用的一個詞,似乎是只存在於書面的字。學生還很愛寫「打機」,老師不得不讓他們改為「玩電腦遊戲」或者「打電玩」,「嘈交」要寫為「吵架」,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本文為節錄版本,全文請到Patreon閱覽:
作者:阿早
筆者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於香港專上學院文學研究中心,協助香港文學研究、刊物出版,後任教中學中文科十多年。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