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研|68%受訪者反對8月起垃圾徵費    慎思討論後支持廢物回收概念人數倍增

香港的環保措施近月鬧至滿城風雨,周一(22日)實施的「走塑」安排引發更多混亂及不滿。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二(23日)公佈「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民調,多達68%受訪市民反對於8月1日實施垃圾徵費,若撇除推行日期,反對者減至54%。民研同時邀請部份人士參與「慎思民調」,發現經討論後支持廢物回收概念的人數大幅增加一倍,民研行政總裁鍾庭耀表示:「討論係對民意嘅改變有幫助。」

《追新聞》特約記者Wesley Yip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香港民研於本月12至18日,成功在該機構意見群組邀請了1,809名18歲以上人士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垃圾徵費的意見。結果顯示68%受訪者表示反對特區政府在8月1日實施垃圾徵費,贊成僅12%;若不考慮政策的實施日期,反對比例跌至54%,而支持者就升至27%。另有超過一半、51%人反對政府透過垃圾徵費實踐廢物回收概念,支持僅28%。

民研同時成功邀請了14名受訪者出席「慎思民調」,是參照美國史丹福大學創立的方法邀請公眾就議題分組討論。參加者原本有71%反對8月1日實施垃圾收費,經過討論後反對比例減至62%,而支持比例亦由原本21%減至15%。若不考慮政策的實施日期,反對比例由57%降至討論後的43%,支持比例就由21%增至36%。至於是否支持政府透過垃圾徵費實踐廢物回收概念,反對比例在討論後由57%大幅減至29%,而支持比例亦由原本29%接近倍增至57%。鍾庭耀表示「慎思民調」的研究方式,是希望透過討論令公眾能較理性、客觀思考問題,並在參詳各方意見後提供民意數據。他總結線上慎思民調,認為參與者數據顯示,「討論係對民意嘅改變有幫助」。

《聯合早報》指香港爆發「環保風暴」

出席同一場合的清潔工人職工會組織幹事梁芷茵表示,清潔工友較擔心垃圾徵費實際操作的問題,除了工作量增加,還可能跟市民出現爭拗。她指前線工友因因困惑得不到回應,因此傾向不支持垃圾徵費,寧願維持現狀。另一位出席嘉賓、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認為,政府在公眾教育、解說不足,但不同意政府打退堂鼓,認為8月1日應如期垃圾徵費,建議政府加強回收的配套設施。

除了垃圾徵費的爭議,本周一(22日)推行「走塑」安排(管制即棄塑膠)亦引起混亂,不少網民上載圖片,貼出紙匙羹、紙吸管、紙叉、紙刀變形的情況,甚至投訴發現紙羹有蟲。有網民又發現Donki轉用紙盒裝壽司刺身,儼如「抽盲盒壽司」,「完全睇唔到內籠(包裝內的壽司)」。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其主流媒體《聯合早報》近日亦發表署名文章,評論香港的「環保風暴」。文章指「走塑令」未有如垃圾徵費般在未推出已引起爭議而被迫押後,反映政府如要有效推動環保政策,應分階段執行,做好宣傳及配套,讓業界有時間適應。文章指押後垃圾徵費,影響政府威信,予人輕率行事的感覺,認為特區政府推動政策時要循序漸進,不應一步到位。

民情指數顯示「香港人」屬「不開心」一群

另外,香港民研周二亦發表第二代民情指數,顯示出生地、社會階級(居住房屋類型)二者對民情影響不大。「某一種身份,係好影響到佢嘅民情,結合佢對政府、官員、社會狀況嘅睇法」。鍾庭耀解釋,民情指數用於顯示市民心態,就像恒生指數顯示經濟股市活動一樣。

鍾指,「大氣候對所有群組影響都一樣」,換言之,社會階級對港人開心情度影響不大,但是出身地、自我身份認同,則對市民心情影響較大,「香港出生嘅人士,指數係100,好中性咁樣」。而非香港出生的人士(包括中國大陸及其他),民情指數約為130。鍾庭耀解釋,「香港本土出生同非香港本土出生,心情係明顯係兩班唔同嘅人」。身份認同感亦有所呼應,自稱是「香港人」的一群指數約為80,是「不開心」的一群;自稱是「中國人」指數約為130,則是屬於「開心」的一群。

民研去年7月起停止公佈六四等十項調查系列,鍾庭耀強調民研沒有躺平,「今天亦都係新嘅開始,大家會見到新嘅研究模式(線上慎思民調)」。他表示去年中期總結後,決定會做更多二次數據分析,亦會將原始數據放在網上供大眾象徵式付費取用,「我哋有30幾年嘅民研數據,可以做好多學術研究、政策研究」。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