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香港故事|陳國基批《華郵》對區選改革無知  PK鄧指《WSJ》國殤之柱評論毫無根據

特區高官繼續以行動向國際「說好香港故事」。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一(8日)去信美國《華盛頓郵報》,批評該報社評「抹黑」區議會改革。《華郵》指區選在新制度下大幅削減直選議席,絕不民主,是徹底鬧劇。陳國基在信中聲稱,《華郵》社評是「歪曲及揑造事實」。另一份美國大報《華爾街日報》的社評諷刺港府落力對外宣傳香港擁有世界級博物館,但國安警卻偷偷檢走國殤之柱。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致函該報指國殤之柱是「證物」,反咬該報稱國殤之柱屬藝術品是「誤導」。

《華盛頓郵報》周日(7日)以題為《北京正在摧毀香港最後殘餘的民主》發表社評,指區議會作為香港最後的民主據點,雖然規模很小,只相當於街坊級別的諮詢組織,但對於北京來說已經是太多民主成份,尤其是2019年11月反送中運動期間舉行的區選,民主派在高達71%投票率的情況下,橫掃近400個議席,大批市民之後上街慶祝,令中共非常尷尬,絕不容許今年區選再歷史重演。因此上星期公佈區選改革,大幅削減區議會直選議席,改由特首欽點,同時確保所有候選人都要經過「愛國者」資格審查。

社評指區議會本身並無太多實權,大部份只是就地區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殖民地年代,港英政府是透過區議會確保市民可以參與地區事務的決策。雖然外界已早預期當局會整頓區議會,但公佈出來的細節仍令人覺得非常離譜,特首李家超更死撐方案:「我不同意純粹計算選票數目就是民主。」

《華盛頓郵報》指新區選不是選舉:徹頭徹尾鬧劇

社評續指,自從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頒佈後,香港的公民社會瓦解,新聞自由、集會自由等大幅倒退,而特區政府之所以不索性將區議會變成全委任制,是要營造錯覺令外界以為香港人仍享有在1997年主權移交時中國所承諾的部份自由。不過,社評直言這種不是選舉,亦絕不是民主,只是徹頭徹尾的一場鬧劇。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一(8日)去信《華盛頓郵報》,批評該報對區議會的定位「誤解」兼「無知」,強調根據《基本法》區議會只屬諮詢組織,今次改革是要將區議會「去政治化」,又稱2019年區選有部份支持港獨及反對國安法的區議員當選;當前年要安排宣誓時,大批區議員辭職,足以證明他們並「不稱職」。惟事實上,當年大批民主派區議員辭職,是因為政府透過建制傳媒放風,稱一旦宣誓時被DQ,就會追討上任後全部薪津,才觸發辭職潮。

《華爾街日報》諷港世界級博物館只放中共准許藝術品

《華爾街日報》周一(8日)就以《顛覆性藝術品在香港是犯罪》為題發表社評,批評香港國安警處理國殤之柱的手法。社評指,香港高官極力希望世界相信香港已復常,甚至更勝從前,但卻偷偷地以涉及「煽動他人顛覆國家政權罪」案件為由,將紀念六四屠殺的國殤之柱當作「證物」取走。社評指旅發局推銷香港擁有世界級博物館與藝術場地,但明顯地只能擺放中共准許的藝術品。

社評引述國殤之柱創作人、丹麥雕塑家高志活稱一直無法取回作品,又指當局未有經過正當程序就將國傷之柱取走,就如當日未有經過正當程序就將《蘋果日報》的資產凍結一樣,指如果高志活親自赴港交涉,難保會有何遭遇,並質疑旅發局宣稱香港歡迎所有旅客,但問題是財產、生意甚至旅客是否同樣可以獲准離境?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周二(9日)致函《華爾街日報》,聲稱社評「毫無根據、嚴重誤導」,稱國安警是取得法庭手令檢走國殤之柱,並非未經正當程序,更指國殤之柱是「證物」,反咬《華爾街日報》稱國殤之柱為藝術品是「誤導」;又聲稱警方是基於證據及法律採取行動,與有關人士的政治立場、背景和職業無關云云。

標籤: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