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嘆香港言論空間所餘無幾   鍾劍華李永達英國辦文化沙龍冀延續港人討論

香港過去三年多在「港區國安法」破壞下,公民社會被瓦解,僅餘的言論空間正在萎縮,甚至規模極小的獨立書店亦接連遭港共無理打壓。一班已移居英國的學者眼見香港全面淪陷,近日計劃在英國舉辦文化沙龍「開放心靈講座系列」,冀利用英國言論自由空間,延續香港昔日多元包容的討論氣氛。講座主持之一的鍾劍華向《追新聞》表示,期望這類文化沙龍能在英國以至港人聚居的海外遍地開花,透過社交平台傳播到香港,連結同路人。

「開放心靈講座系列」將於本月24日開始,在倫敦市中心一個華人會社隔周舉行,免費報名參加。講座主題由政治、文化、藝術無所不談。暫時已敲定首三場主題,第一場由城大社會科學部前副主任張楚勇主講「英國對中華自由思想的影響」,探討英國自由思想在晚清的傳播,以至海耶克對兩岸三地的影響;第二場由美國喬治城大學亞洲法律中心研究員黎恩灝主講「威權陰影下的香港法治:從殖民管治到後殖民管治的法制變遷」;第三場講者是中大哲學系前系主任張燦輝,主題是「香港中文大學通識課程『與人文對話』的政治經濟議題:黃宗羲、盧梭、斯密和馬克斯」。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講座將由學者鍾劍華與立法會前議員李永達輪流擔任主持。鍾劍華表示,今次活動是由一班過去兩年移居英國的學者背後推動,「以前大家喺香港除咗教書,都會喺公共領域推動社會討論,希望對公民社會作出貢獻。」眼見香港情況越來越差,一眾移英學者去年底達成共識,要利用身在英國的空間及優勢舉辦文化沙龍,透過文化藝術討論,加強移英港人的族群連繫,「大家除咗去市集或者遊行,亦可以參加埋講座。」

葉漢良主講探討香港流行文化

鍾劍華稱,英國是英語文化發源地,倫敦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而英國無論在文化與制度上,過去對香港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很多細微的地方,例如BBC過往對港台推動改革所帶來的影響,未必是所有香港人都知道,「希望利用英國自由嘅氣氛,凝聚香港人,就算規模細,只係得二、三十人出席亦唔緊要。」除了上述三場已敲定主題的講座,主辦方亦邀請了前年移居英國的著名填詞人葉漢良主講探討香港流行文化,詳情稍後公佈。

鍾劍華說,這類文化沙龍、論壇以往在香港其實很平常,以他在理大教書時期為例,當年他主理的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幾乎每逢政府有政策公佈,就會安排舉辦論壇或研討會,一年大大小小的論壇可以多達60場,幾乎每星期最少都有一場。惟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現在香港的大學已完全停止舉辦這類論壇,民間團體、志願機構亦因為擔心會踩中紅線,而減少公共領域的討論,鍾劍華直言是嚴重損害香港的文化及知性發展。

見山書店被地政總署指霸官地

▲(見山書店instagram撮圖)

香港的獨立書店近年成為僅餘的空間之一,不少分享會及講座都會選擇在獨立書店舉行,惟近日亦遭到政權針對。上月中,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在深水埗一拳書館舉辦新書《坐監情緒學》分享會,期間遭十多名警員上門調查,抄下全部出席者身份證。上環見山書店近日亦突然收到地政總署去信通知,指控書店非法佔用官地,要求月底前停止佔用,否則會提出檢控。

鍾劍華直言,他們在英國舉辦文化沙龍,亦不清楚會否成為港共眼中所謂的「遠對抗」或「軟對抗」,因為政權的指控其實都是欠缺法律基礎,純粹出於政治考慮,但他認為不能因為顧慮政權的反應,而自我審查或限制做任何事,「喺香港確實係好難再做,但冇理由喺英國都要驚,俾國安法嚇倒。」不過,他知道有很多出席者仍可能因本身的情況而需要返香港,所以為了令所有出席者安心,在錄影講座時不會拍攝到他們的容貌。他期望透過活動能凝聚更多香港人,營造自由活躍多元的討論氛圍,之後再在英國以至海外遍地開花,「再慢慢透過網上、社交平台滲番香港,畀香港嘅朋友都可以睇得到。」

「開放心靈講座系列」詳情

第一講報名連結:https://www.eventbrite.co.uk/e/703551500477

全系列講座總覽(持續更新):https://www.eventbrite.com/cc/open-mind-talks-2532679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penMindTalksU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omt.uk/
Email: info.omtuk@gmail.com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黃店感謝祭-請即訂閱patreon享優惠/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