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在英國遇到的香港人|那個帶女兒上班的小學老師(泰來)

她,是一位小學老師。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一家三口來到英國。丈夫英語能力較弱,這幾年來一直未能找到穩定的全職工作,只能靠做散工、替工維持生計。

為了家庭,她必須找一份全職工作。這對她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從小,她就喜歡當老師。童年時跟鄰居玩遊戲,最愛扮老師;寫「我的志願」,也總是寫「我想做老師」;到大學選科、畢業求職,一直都毫不動搖。後來,她真的成為了老師——收入穩定、有專業認受性、社會地位不俗,而且家人也認同。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她從沒想過轉行,一直以為,這會是她的終身職業。

但來到英國後,她發現:要找教職並不容易。為了生活,她必須考慮轉行。

這個念頭,讓她非常不安。當老師多年,有了年資及經驗,熟悉學校的節奏,雖然事務繁瑣但有秩序、有掌控感。而且,老師的角色,在學校是有權力的——可以話事,可以預測學生的反應,難得的穩定感讓她安心。

她形容自己是「老派老師」,不愛創新、不愛新鮮感、更不喜歡意外——因為那代表不可控,代表焦慮。對她來說,學校的世界就是她的舒適圈,而這個世界,她認為本身也有點封閉和滯後。

面對轉行的現實,她陷入焦慮。那是她大學畢業後第一份教席,一做就是多年,從未轉工。當她開始準備英式履歷時,翻看各式各樣的職位要求,總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懂、甚麼都不配。她總覺得,自己只會在學校生存。

後來,她使用了英國政府提供的職業輔導服務。輔導員陪她回顧多年教師生涯的歷程,發掘當中運用過的技能和強項。那時她才第一次認真反省——原來自己也有可以轉移到其他工種的能力。她自嘲曾是升學及就業輔導組成員,但那時候她從沒真正想過自己的興趣與潛能。

後來,她找到了一份慈善機構的活動工作員工作,協助籌辦社區活動。

剛開始,她感到極度不適應——要處理活動計劃、地區網絡、導師費用等行政細節,又要用英語帶活動,比教書難十倍。但她也感恩,機構真的以人為本。

知道她有個年幼女兒、丈夫工作不穩,機構允許她帶女兒上班。機構欣賞她的教學經驗,願意提供機會讓她累積英國本地工作經驗,提升語言能力,拓闊未來擔任機構內其他職位的可能性。機構更對她說:「即使未來你離開機構也不要緊,你在這裏學到的東西,反正將來也會在社會上其他位置幫助其他人。」

這樣的視野及實務安排,讓她驚訝。回想以前在學校工作,一切制度至上,這種彈性根本不可能出現。但在這裡,她第一次感受到「制度可以為人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她深受感動,覺得自己受了機構很大的恩惠。她說,若有一天自己能夠站穩陣腳,也希望能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員工。

「自己的員工」?

對。適應了活動工作員的角色之後,她開始對生活有更多想像。最近,她在思考——也許,有一天,她可以創立自己的公司,要做一個以人為本的老闆。

 

作者:泰來

 

專欄介紹:

來英數年,我像麥泰來般走過不同地方,遇見許多香港人。每個故事都蘊藏韌性與希望,是否極泰來的見證,也開闊了我的眼界,給我力量。

現在,我將這些故事與你分享,或許生命真的有更多可能性。

(故事背景有一定程度修改,也得到當事人批准刊登。)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