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香港電影,很多人很快會想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產片享譽國際的盛況。電影系列如《英雄本色》、《古惑仔》等,更成功打進歐美國家市場,儼然是香港電影嶄露頭角的代表。周潤發、成龍、周星馳等巨星更成為各國家傳戶曉的人物。即使在1997年後,仍有不少具有本土特色、小成本但題材「貼地」的香港電影作品。但近幾年來,好像越來越多人說香港電影已死,大家都在感嘆香港電影的光輝一去不復返了。而又有些人說,香港電影只要「北望神州」,就有源源不絕的資金和機會,前景可是一片光明。那麼,香港電影會有怎樣的未來?它能重現昔日的輝煌嗎?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首先,我們可以先想想為何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有如此亮眼的成就?很多人探討過這個問題,原因包括經濟發展、市民娛樂需求增加、影視技術的發達等等,相關學術著作亦汗牛充棟。而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香港擁有言論自由與創作自由,允許各式各樣的創作百花齊放,才造就出能夠讓創意人才大展拳腳的平台。港英時期政府對影視作品基本上採取放任態度,極少會因政治或意識型態理由而對電影內容施加限制。電影裏可以有不少大膽揭露或影射社會問題的情節,例如在《國產零零漆》裏,有一幕是中國官員指控一名盲人偷看國家機密,以及收錢後放走由周星馳扮演的死刑犯 — 電影以此諷刺中國官員的腐敗,讓觀眾意會中國政治的黑暗。
我認為正是這種允許自由創作、言論審查寬鬆的環境,才讓電影人能自由地以各種天馬行空的方式表達自己想法,並且批判諷刺社會的不公,而不必擔心受到打壓或報復。這種尊重創意的言論自由環境對製作高質素的、引人入勝的影視作品是極為重要的。
而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當局對電影的規管日漸增多,影視作品也開始「收斂」,不再像以往般對一些敏感題材作出大膽直接的刻劃。政府與財團又不斷鼓勵演藝人士北上發展,以往一代香港影星的代表如成龍、周星馳紛紛赴中拍戲,香港和中國合拍電影佔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儘管如此,在2019年之前,香港電影人仍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不少電影敢於刻劃影射香港的社會問題,當中不乏敏感嚴肅一類,如貧窮、身份認同、中港矛盾,且敢於說香港人的話,以電影表達香港人的觀點。可是,2019年後,政權加快赤化香港,中資全面進場香港電影業,港中合拍片正急速成為主流。自此,香港電影業被迫跟中國全面接軌。現在比較有名氣兼「能賺錢」的香港電影均是有中國金援的合拍片,純正由香港人製作的「原汁原味」港產片已經不多了,筆者亦相當敬佩在艱困的處境下仍然努力支撐的本地電影人。
同時,2019年後香港的自由創作空間急劇惡化,與政治社會問題相關的電影受到嚴厲審查。大量當局不喜歡的電影遭到禁播,僅在2022年10月單月就有3部台灣電影遭禁映。訪問前社運領袖梁天琦的紀錄片《地厚天高》被全面封殺,別說在戲院公映,連在校園舉辦放映會都被全面查禁。不少被當局視為眼中釘的電影人亦遭受嚴酷的打壓,例如《十年》(該電影控訴中國對香港的壓迫和同化,2015年上映後遭中國全面封殺)的導演周冠威,儘管政權仍未羅織到罪名把這位導演抓捕,但他的電影已經在香港的戲院「被消失」,也再沒有片商夠膽公開跟他合作。
可是,沒有人知道那條神秘的「紅線」究竟在哪裏 — 香港政府從來沒有具體說明某部電影被禁播的原因,僅以甚麼「不恰當」、「不利國安」含糊其辭;也從來不公開指出哪些題材是「禁忌」;不承認有電影人「黑名單」的存在。港共口口聲聲說尊重創作自由,稱要把香港打造成世界級電影樞紐,但暗地裏則千方百計把一個個「不聽話」的演員和創作人趕盡殺絕。你相信這樣的香港,能夠產出打動人心的電影,再現往日的輝煌嗎?
我們不妨想像下未來幾十年香港的電影會是怎樣?當然,未來幾十年的香港不會沒有電影。相反,香港的電影產量可能一年比一年多、入場人次逐年上升、票房可以媲美國際級大片。而隨着中國資金的注入以及技術人員大量進駐香港,香港電影在技術層面的質素更或許能獲得大幅提升:如在視覺音響效果、攝影器材、美術設計方面,香港可以取得先進的器材與技術,拍出畫面壯觀比得上好萊塢的電影,繼而賺取豐厚利潤。或許那時的香港電影業仍是一個很好賺錢的行業。
但這不表示香港電影前途一片光明 — 只用產量、觀看人數和經濟收益來衡量一個地方的電影的質素是沒有意義的。我認為電影是一個很特別的行業:作為一個創意產業,製作電影的首要目標應是「發揮創意」,而不應只把電影當作「牟利工具」。若香港仿傚中國電影那般,拍攝那些「主旋律電影」去奉迎當權者、照顧中國人的口味,無疑能賺得盆滿砵滿,但這是以出賣自己的靈魂為代價的。《長津湖》(中國宣傳共軍在「抗美援朝」為國犧牲事蹟的電影)拍得再好看、視覺效果再震撼、票房收入破多少億,都不是一部好電影 — 它只是中共政權的宣傳工具,宣揚中共那套迂腐虛偽的大一統思想和「個人是集體螺絲釘」的國家至上主義。看這種電影根本是浪費時間。假若某天香港拍出一套港版《長津湖》,那管它登上甚麼國際影壇、獲獎無數、名利盡收,我都不會感到一絲自豪,而只會感到羞恥。
真正的好電影是要有靈魂的。電影是思想的產物,但當一個地方的人的思想被拑制的時候,何以會有好電影的產出?當身處一個說出真相就會被威脅、被懲罰的社會,又有誰敢用真誠的靈魂去拍電影?也許,將來香港的電影人只是如實地記錄了窮困家庭如何艱苦掙扎,就被罵「損害國家形象」;可能,某天香港的電影人只是呈現出學生壓力過大而自我了結的故事,就被控「破壞社會穩定」;說不定他日香港的電影人只是訴說對自由的願望,就被告「煽動顛覆國家」而遭受牢獄之災。不幸的是,以上假設不再是假設,而正慢慢成為現實了。用周冠威導演的話來說:「我要想的是我自己的創作。但是面對香港現實的環境,我是極度痛苦,極度憤怒、沮喪的。對香港電影業的前途,我都是非常憂慮、悲觀。」(參見【專訪】與離散班底台灣拍新戲 周冠威:我拍的就是香港電影)
那麼,香港電影能否重振過往的輝煌?若只談產量、談票房、談賺錢,也許還能造出一點成果,但儘管如此,那也不過是沒有靈魂的空殼而已?當香港電影不再能夠訴說香港人的故事,不再表達香港人最真實的聲音的時候,那它還能稱得上「香港電影」嗎?隨着香港日趨中國化,香港電影被要求「說好國家故事」,香港電影或會很快淪為中國電影的附庸。隨着這座城市的言論自由日漸消逝,香港電影人還有多少發揮才華的時間和空間?但無論最後如何,我都要為所有曾努力堅持為香港人發聲的電影人說一聲:辛苦了。
作者:阿鳴
一個普通香港人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