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哥華 Hongcouver|尋回失落的連結

文:「溫哥華街坊會」編輯部

八、九十年代香港移民大量流入溫哥華,曾令此地獲得“Hongcouver”之稱號。由港人移民非牟利組織「溫哥華街坊會」社媒編輯執筆,分享加拿大和溫哥華的港人移民生活、實用知識、街坊遊記、移民苦樂、會務軼事等。LinkTree 連結:https://linktr.ee/vankaifong。逢周末刊登。)

出外靠朋友。近年香港人流散各地之時,這五個字就更顯重要。不論對隻身過來讀書打工的港人來說十分重要,連對我這些來了加拿大八年的「老移民」來說也很重要。

一九年九月,我和丈夫從滿地可搬到溫哥華,在此城也算是個「新人」。除了幾個在地老朋友「指下路」,也是靠自己探索這個陌生的城市。不料沒幾個月武肺爆發,一切社交幾乎斷絕,要認識新朋友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網絡發達,因緣際會之下竟然無心插柳創辦了「溫哥華街坊會」,一晃眼也快三年。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最初「街坊會」只是個網上討論區,幸得一些有心的舊街坊,為初到埗的新人解答各種新移民服務團體鞭長莫及的貼地資訊,例如找餐廳、理髮、修車、報稅各式各樣的生活瑣事都一應俱全,繼而在任職抵埗服務的街坊支持下,開始舉辦各種在地資訊的網上講座。新來街坊卧虎藏龍,當中有不少富經驗的專業人士,講座也因而變得多元化。疫情稍退,十多名義工投入協助籌辦第一次的周年晚會,反應極佳筵開十席,吸引了過百人參與。

看到香港人能在此地重新聚集一起,能在當中盡一分綿力凝聚這些香港人,尋回了一些在香港失落已久的人情味。

「街坊會」這個名稱雖略嫌老套,但卻是曾經成功凝聚香港鄰里的一個重要組織。港英政府在五、六十年代於各區遍地開花開設這些地區網絡,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我住在井型公屋時,還是會看到鄰居互相招呼來往,閒時打幾圈麻雀。不過時至今日,大家就算同住一層樓都未必會認識,這些獨特的人情味也喪失了。所以「街坊會」的命名正是希望能重新建立起這種關係,連結大溫地區的香港人建立緊密的移民社群,以應對不同挑戰。

加拿大香港人社區向來鬆散,從前的香港人多半抱着暫住或退休的心態,除了偶爾出來抗爭,很少會參與到香港人的圈子,更遑論參與本地事務。所以我們的「傳承、接納、共融」口號,就是希望傳承香港文化、接納加拿大價值,以及融入本地社會。今次的移民潮不比往時尚有退路,我們也應加倍努力才能保持香港人的關係和身份。

很多人會問,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心機去搞街坊會?你們是否有人工收?其實我們都是純義務性質參與,頭兩年大部份時間甚至要倒貼,已於去年註冊成為非牟利組織。去年開始終於獲得社區夥伴支持獲得一些籌辦活動和補貼門券所需的資金,今年更開始了會員優惠計劃,希望在建立港人經濟圈也能出一分力。而所得資金都會悉數投資於會員身上,例如新近推出的「香港人獎學金計劃」

至於搞街坊會的得着,在我本身來說,最重要是擴闊了生活圈子,一路上也有幸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希望建立港人社群的好朋友。很記得兩年前這個時間,街坊會首次受《明報星期日周刊》訪問。當日義工說過的這一句話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如果唔係搞街坊會,我都唔會出嚟識到咁多香港人朋友!」

第二年起,我們的活動開始更多元化,不但有行山、地區聚餐、求職工作坊、中秋賞月、實體講座、更多形式的網上講座、訪問等等,還有與「溫哥華博物館」、「華埠掌故」等博物館合作,舉辦導賞團和工作坊瞭解原住民文化,並參與本地大型社區籌款活動,帶大家認識本市的社會問題。去年我們在義工人手不多的情況下,居然舉辦了五十五個活動,非常有心有力。今年我們更舉辦了兩次大型旅行、英文會話交流小組、每月舉行的社區空間,創造更多認識朋友的空間。

最高興的是,有街坊未到溫哥華已經報定名,甚至甫下機第二天就出來參加活動。街坊對於一下子就有了一批同聲同氣的新朋友,讓自己更容易適應加拿大的生活都非常高興,當中也學到很多本地知識和歷史。

三周年在即,我們也將在十二月二日舉辦第三次周年晚會。如果居於大溫的新舊街坊希望可以參與並瞭解我們的工作,歡迎到時過來見下面。報名連結:https://tickets.vankaifong.com/annual-gala-2023/

林國賢
溫哥華街坊會創辦人,現任總幹事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標籤: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