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視回憶|《死亡筆記》真人版的成與敗(上)

最近,Netflix劇集《海賊王》成為了繼「芭本海默」之後的全球盛事。其實,將日本動漫作品改為真人版電影或劇集並非新鮮事,由90年代的《東京愛情故事》、《愛情白皮書》、《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等,再到近十幾年的泛濫情況,每年都有至少十套日劇和電影改編自漫畫。雖然我由2002年小學時代便開始追看《海賊王》,也是該作品的粉絲,但今次要探討的是另一部經典作品——《死亡筆記》。

《死亡筆記》可能是改編成真人版次數最多、載體最廣泛的動漫作品,原著漫畫在2003年至2006年連載。而真人版電影有5齣,第1部《死亡筆記》於2006年公映,第2部《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於同年11月上映;外傳電影《L之終章 最後的23天》於2008年上映;2016年再Reboot,推出《死亡筆記:照亮新世紀》;2017年,Netflix更製作美國版。另外,2015年,《死亡筆記》又被翻拍成11集的日劇版。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為何要特別強調《死亡筆記》呢?因為它眾多的改編作品好壞參半,值得分析箇中原因。頭兩部《死亡筆記》真人版電影由藤原龍也、松山研一和戶田惠梨香主演,是口碑最好的兩齣作品,當年更造成「奇拿」熱潮。多年以來,一直被公認是動漫改編真人版作品的經典佳作,在不少影迷和原著粉絲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還記得當年我讀中四,先觀看《死亡筆記》頭兩齣真人版電影,然後再觀看漫畫原著和動畫版,這正好說明了為何要把動漫作品翻拍成真人版——開拓新的觀眾群。最近Netflix劇集《海賊王》也一樣,雖然原著作品在全球已經有大量粉絲,但依靠Netflix這個國際平台,能夠把大量從未看過動漫版的觀眾推「入坑」。我留意到,那些沒有包袱的新觀眾通常比原著粉絲看得高興得多。

不過,「真人化」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因為載體不同,2D變3D,誇張變寫實,強行「cosplay」模仿又會很奇怪,改動太多又失去原著神髓,再加上有大批原著粉絲「捍衛原著」,導致大部份真人化作品口碑都欠佳,甚至成為該作品的黑歷史,例如《龍珠》、《進擊的巨人》和最近的《聖鬥士星矢》。

原著《死亡筆記》最吸引的地方是夜神月與L鬥智鬥力的過程,兩人好像下棋一樣,輪流勝出。原作的計謀佈局精妙,觀眾會一邊看故事一邊思考,「穿橋」時往往令觀眾讚嘆不絕,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的最高境界。

頭兩部《死亡筆記》真人版電影比動畫版更早面世,亦跟原著有很多差異,特別是結局,但全靠演員神似和懸疑氣氛,成功還原了原著的神髓。漫畫版L輸了,由繼承人M和N延續故事;真人版則刪去M和N的角色,夜神月輸了。編劇成功將原著最精彩的部份濃縮成兩齣電影,劇本的刪減和改動也是真人版的成功之處;Netflix劇集《海賊王》也是差不多,把路飛與四位伙伴相遇的劇情、最感人的角色塑造部份濃縮成8集劇集,讓大量新觀眾「入坑」。

作者:林兆彬

前區議員,希望看電影後不用寫影評。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