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朱銘|中大人念《門》憶烽火台  冀再踏自由之路

中大烽火台

香港中文大學著名地標之一、台灣已故著名雕塑家朱銘創作的銅鑄雕塑《門》(後稱《仲門》)有一段每名中大生也滾瓜爛熟的傳說:「畢業前穿過《門》會grad唔到。」 有中大畢業生表明,《門》以及它所在的地台稱為「烽火台」,不只是地標,更是民主廣場,2012年反國教、2014雨傘及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大人在《門》前集結,一呼百應,參與民主運動。

受高血壓等長期病患困擾的台灣著名雕塑家朱銘上周六(22日)在寓所輕生,享年85歲。台灣總統蔡英文致哀,讚揚朱銘為台灣在地文化耕耘的用心,將會永存在大家心中。香港中文大學翌日(23日)發表聲明,對朱銘離世表示婉悼,指朱銘作品深藏東方精神,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中大聲明特別提到《門》,指它不僅是中大本部重要地標之一,更對中大成員意義深遠。

1987年12月揭幕的《門》是朱銘「太極系列」作品之一,造形恍如兩人比試互相過招。據報,作品創作期間,朱銘曾經赴港。中大之後將《門》放置在大學本部圖書館前。朱銘後來到港保養《門》,並重題為《仲門》。中大學生為《門》及其所在地台稱為「烽火台」。

「我有時會穿過(門)!」中大畢業生明生(化名)在中大日子,有時會不理「畢業前穿過《門》會grad唔到」傳說,在門下自出自入。雖然不時有人會像他般無有怕,但大多數人都會繞道而行。「多數人行旁道,唔使又上又落」。如其說是怕了傳說,不如說是圖個方便。

「烽煙一點,中大人團結一致」

見證不少學運、 社運的烽火台過去差點被清拆。

「當年聽老鬼講,2008年中大人反對(時任校長)劉遵義拆烽火台,中大人發起『膠樽義務回收計劃』,利用膠樽在《門》製成大型裝置,以「膠遵」代表破壞王「破壞王」劉遵義,最後守住烽火台。」2008年中大以大學圖書館不敷應用為由,計劃拆走烽火台以及周圍地區,以發展圖書館之用,《門》則被保留,有留《門》不留台的安排。中大人奮起抗爭,最後既留《門》也成功「保台」。

中大校方聲明讚揚《門》是中大本部地標之一,對中大成員意義深遠,但至於有甚麼意義則三緘其口。「《門》不只是地標。烽煙一點,中大人團結一致,是民主廣場。」明生指出,2012年反國教、2014雨傘運動及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大人在《門》前集結,參與民主運動: 「今天,中大人無法在《門》前集結,希望通往「智慧之門」(《門》)屹立不倒,總有一天我們再踏上自由之路。」

標籤: , , , , , ,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