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周二(13日)公佈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外勞措施,建造業輸入配額上限為1.2萬人,運輸業則有8,000人,航空業佔6,300人,同時暫停執行「補充勞工計劃」下26個工種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2年,當中包括侍應、接待員、接線生、髮型師、渠工等低技術人員,最快下月接受申請。有基層港人、從事零售業的陸先生接受《追新聞》記者訪問時擔心飯碗不保,連日常生活習慣都瞬間改變,「香港都走咗30萬人,內地落嚟溝多100萬人容乜易啫,而家我哋驚俾人歧視咋,唔識發四音發九音,去搭綠Van問邊度可以落車,司機咪用普通話講:『聽不懂』囉。」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在記者會上宣佈,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出現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問題,多個人力密集工種均有人口短缺問題,當局在推行政策及安排時,會堅持一直以來「奉行的原則」,包括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他強調,輸入外勞不是引入廉價勞工,指外勞工資不可能與相關職位工資低於中位數。他重申,每名輸入外勞的僱主,都要就每名輸入的勞工繳付每人每月一筆過400元的「僱員再培訓徵款」,相關款項全數交給僱員再培訓局。
僱主向每名外勞繳400元「僱員再培訓徵款」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當局會就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外勞的計劃,定期向勞顧會匯報,初步計劃每半年匯報一次,審批權會由指定公職人員負責。住宿方面,僱主可選擇在香港提供住宿,亦可以讓員工在內地住宿;再培訓局就業掛勾課程的學員,每個月能得到再培訓津貼由5,800元增至8,000元。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建造業輸入外勞計劃會優先考慮適用在造價超過10億元的公營工程項目,例如公營房屋、鐵路、機場工程、醫院等。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則稱,航空業輸入外勞的計劃,會針對10個人手短缺的工程,包括地勤、機坪服務員、機艙工作員、飛機維修技工、客戶服務員、維修員等。
至於公共小巴和客車行業,將有1,700個外勞配額,其中公共小巴司機佔900個,客車司機就佔800個,分別是相關行業的一半空缺。外勞司機必須持有獲運輸署認可非本地小汽車駕駛執照1年或者以上,運輸署亦都會協助安排他們在香港參加小巴或巴士的駕駛執照考試,外勞司機必須完成職前課程和實習訓練,熟悉香港交通規則,駕駛路線,才可以投入服務。
「學本土文化上堂都上唔切」
陸先生分享他的經歷,有日乘坐由樂富前往東頭邨、俗稱「綠van」的專線小巴,他問司機九龍城富豪東方酒店可以在哪個中途站下車,冷不防司機用純正普通話回答:「聽不懂!」陸先生只好硬着頭皮用港式普通話問道:「富豪酒店在哪兒下車呢?」司機秒答:「我不知道這個酒店在哪兒。」幸好,車上乘客幫忙指點在哪一個站頭下車,他經過富豪東方酒店才匆匆說:「這裏!這裏下車!」
對於小巴或巴士可獲津貼再培訓,陸先生無奈地說:「呢啲咪係民族清洗囉,一膽拖幾個落嚟,再將香港溝淡多啲,以前就話大丸有落,司機識得停喺邊,而家講前面Seven有落,反問番你:『你說甚麼?』本土文化嘅嘢,上堂都上唔切啦。」
威院見習生「譚仔話」嗌咪讀錯姓
考評局前評核發展經理楊穎宇在Facebook分享經歷,他的親戚上周六(10日)到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求診,見了不少令人「O嘴」的事。他發帖寫道親友的經歷:「見到醫院內有不少譚仔話intern (you know where they come from and why),負責執頭執尾。佢哋自成一國,淨係自己友傾計。廣東話講唔好係預咗,但識字程度會令你嚇一跳。『狄』呢個姓,係少見嘅,你唔識讀咪問吓人囉。」「譚仔阿姐嗌mic,病人應mic,同阿姐講:『係我,不過我姓『敵』,唔係姓『火』。譚仔阿姐笑笑口回應:『哈哈哈,咁你都聽得明。』」
楊穎宇表示,香港醫院已淪為「聯合國」,雖然都是黃皮膚,但同一地方混合了不同文化的黃種人,「好多甩碌嘢發生……所以我親戚搞咗十二個鐘先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