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岑耀信《民主的挑戰與法治》呈現香港悲劇(林兆彬)

去年6月,岑耀信(Jonathan Sumption)辭任香港終審法院海外非常任法官,今年2月出版新書《民主的挑戰與法治》(The Challenges of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其中一章名為「香港:現代悲劇」(Hong Kong: A Modern Tragedy),反思香港從「一國兩制」制度誕生之初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印象中,這是繼「行政」彭定康、「立法」羅冠聰後,首本「司法」機構前法官分析香港政局惡化的書籍,值得一看。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岑耀信指,香港悲劇的根源可追溯至其歷史與制度設計的矛盾。1997年「回歸」中國後,《基本法》承諾「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聲稱50年不變。不過,《基本法》的模糊性使香港難以實現真正自治,雖然它保障了香港的自由與法治,但北京政府保留了最終解釋權和干預權,削弱了香港的司法獨立。這使得香港在面對北京壓力時顯得脆弱,無法保障其承諾的自治。

其次是歷史的矛盾,民主理想與威權現實不可調和。在英國統治時期,市民習慣於被動接受管治,這種政治文化與回歸後對民主的期待產生衝突。北京強調穩定與控制,而香港新一代則追求自由與參與。2014年雨傘運動因北京的強硬立場而失敗,暴露了香港在政治結構上的無力感——地方抗爭無法改變中央決策。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演變成對北京干預的全面反抗,運動挫敗不僅因為高壓政策,還因香港缺乏足夠的政治槓桿與國際支持,使民主訴求難以實現。

岑耀信形容,香港曾以司法獨立和普通法體系聞名,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石。然而,《國安法》的實施標誌著法治的轉折點。模糊的罪名限制了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並削弱了法院的獨立性。書中引用多宗民主派人士的案例,來說明法律如何被政治化,從而失去其公平性與正當性。

書中亦從國際視角分析香港悲劇,認為香港的命運受制於中西方博弈。他指出,英國等西方國家雖批評中共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但因政治現實,例如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無法採取有效干預,這種國際支持的缺失使香港在面對北京壓力時孤立無援。這種外部無力感加深了香港的困境,使其民主抗爭難以找到出路。

「香港:現代悲劇」一章向全球讀者呈現了香港在《國安法》實施後的嚴峻現實,亦提醒讀者要珍惜和捍衛當地的法治、自由和民主等普世價值,並對香港的未來保持持續的關注。字裡行間,也流露出這位英國人,可能比很多香港人更愛香港,實在有點諷刺。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影評人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