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重遇」一首2011年的廣東歌,「如雷雨一閃」震撼了我,原來我一直誤會了歌詞的真正意思。同一首歌,同一齣電影,在不同年紀的時候欣賞,便會有不同的體會和領悟。經典,果然是經典——林夕和吳雨霏的《我本人》。
感覺上,近年似乎很少人談論《我本人》這首歌,當我翻查YouTube的觀看次數,發現我又低估了它的影響力。截至今年7月30日,在眾多香港女歌手的歌曲之中(不計合唱歌),哪一首最多人聽?
第10位:連詩雅《I’m still loving you》1,323萬次
如果把第2位跟第9位兩個版本的《到此為止》加起來,即3千3百多萬觀看次數,其實超越了《紅豆》。《紅豆》與《我本人》由林夕填詞,《到此為止》和《好好過》則由林夕的徒弟林若寧填詞。表面上,上述多首歌曲都是失戀抒情歌,但當我再細心咀嚼後,發現《我本人》可能是最特別、層次較高的一首,揭破失戀的虛幻,圍繞現代人的自我淒美化。
《我本人》官方MV的故事,講述一個短暫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在一次追逐下意外認識對方,兩人互生情愫,某天男主角被警察拘捕又被送入醫院。最終,兩人失聯,未正式開始拍拖,關係就已經結束。女主角在街上披頭散髮地邊哭邊走……正如主歌「認識一場 如雷雨一閃 就此沒有下文」清楚表明這段關係很短暫,突如其來開始,亦突如其來結束。
主歌首兩句「人若變記憶便迷人」和「情令眼淺了便情深」寫得優美又富哲理,對整個故事來說非常重要。裡頭的因果關係暗示了主角心中掛念的人其實並不「迷人」,只是潛意識保留了美好的「記憶」,那些不愉快的回憶卻忘記了,所以才有「迷人」的假象。甚至主角根本就不太喜歡真實的對方,她只喜歡幻想中和回憶中的對方。
同樣,這段情根本不「深」,只是因為主角流淚,才令她以為這段情愛得很「深」;「無憾也覺得是遺憾」也直接表達出這段短暫的關係根本沒有遺憾,但主角也刻意想像成是一種「遺憾」。悲傷流淚不是因為失去深愛的戀人,而是為人生的錯失感到唏噓。
主歌稍為交代主角「自我淒美化」的想法,但未算明顯。副歌梅花間竹的歌詞表達出矛盾複雜的心情,把這種自我淒美化推上最高位的同時,亦向聽眾「穿橋」交代真相。
例如,「『難忘你』好聽過『若無其事沒韻味』」、「『毋忘你』精彩過「別來無恙如遊戲」」、「『難忘你』好聽過『淡忘情敵沒妒忌』」與「『毋忘你』彷彿要為紅樓夢內連戲」清楚講述了主角刻意製造痛心失戀和未忘記對方的虛幻假象。
第2主歌「其實你已經是閒人 其實我討厭被憐憫」、「含淚去葬花極麻煩 唯獨怨泣血沒時間」;副歌「你真人 其實陌生得可以記不起」、「我本人 明白什麼都總有限期」、「我本人 從來未稀罕悲壯傳奇」和「我本人 寧願為加班筋歇力疲」都代表主角在悲春傷秋的同時保持著某種清醒,不會浪費時間沉醉失戀的感覺,嘗試結束自我淒美化。「我本人」3個字像宣誓,亦是獨立、自主和堅強的意味。
另外,「明白什麼都總有限期」令我聯想起林夕《紅豆》的「有時候有時候 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 相聚離開都有時候 沒有甚麼會永垂不朽」。林夕眾多歌曲都教人放下執著,只要你明白任何關係和事物都有結束的一天,便會解脫。
問題來了,為何主角要自我淒美化?把小小的失戀無限放大?歌曲保留了懸疑性,未有清晰交代,但導歌「或者一時 痠勞到傷身 弱得像個病人 才像要找個肩膊枕一枕」、「或者失意 是為了工作 慟哭未夠浪漫 才暫借戀愛感覺去感歎」透露了一些線索。
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聽眾可以回憶在自己的人生裡,有沒有曾經試過把小小的悲傷放大,去逃避其他更大的煩惱?將輕微的失戀放大,去證明自己曾經愛過一個人?去證明那段情是有價值和意義?因為孤獨和寂寞,所以透過悲傷去證明自己在世上曾經存在過?
《我本人》除了旋律令人揪心疼痛,歌詞提到《紅樓夢》的「林黛玉」和「葬花」,也精彩得令人拍案叫絕。早在1987年,林夕為組合Raidas填詞的《傳說》已提及《紫釵記》與《帝女花》,盡顯林夕的身價。將來再跟大家介紹!
我本人 寧願為加班筋歇力疲
作者:林兆彬
前區議員,希望看電影後不用寫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