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舊香港|「後雨傘」與「後反送中」影視作品的港人意識(林兆彬)

流行文化作品從來都是香港人意識和情緒的載體,由李小龍功夫片和《黃飛鴻》的「打鬼佬」式中國民族主義,演變成《表姐你好嘢》的反共疑共情緒,再到近幾年探討身份認同的《樹大招風》和《手捲煙》。究竟「後雨傘」和「後反送中」影視作品承載著哪些不同的港人意識呢?

2014年爆發「雨傘運動」,核心訴求「我要真普選」未能成功爭取,隨後出現了幾套明顯承載著「後雨傘」意識的電影,包括《十年》(2015)、《點五步》(2016)、《悟空傳》(2017)等。其中《十年》作為香港「預言書」,如今已經不幸地應驗;《點五步》和《悟空傳》都是我很喜愛的作品,訊息非常熱血,勉勵香港人不要放棄。

《點五步》鼓勵踏前多半步

「贏就一齊贏,輸就一齊輸」是電影《點五步》的宣傳口號,海報上除了有一隊棒球隊之外,後面還有一座獅子山。故事的第一幕和最後一幕的場景都在金鐘佔領區實地拍攝,電影把個人的青春遺憾與大時代的歷史事件結合,抒解了對人生和政局的無力感。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電影劇本早於2013年就已經寫好了,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得獎作品,並獲得電影發展基金的資助。由於在2014年拍攝期間碰上了「雨傘運動」,所以臨時修改劇本,加入了「雨傘運動」的情節,又提及到80年代香港前途談判的歷史事件,加添了多一重深度和意義。

電影對白寫得出色和勵志。盧校長曾經對棒球隊員說過:「我沒有要求你們要贏,但我要求你們不要放棄!」經歷了各種事件的男主角阿龍,最後在內心獨白中說出:「輸贏其實唔重要,最重要係你有沒有勇氣踏出那半步。」勉勵著在「雨傘運動」中失敗的香港人不要放棄,只要每個人再踏前多半步,就會有不同的結局。

《悟空傳》 抗命不認命

雖然《悟空傳》是中港合拍片,但明顯把一部大陸網絡小說改編成一齣充滿香港「抗命」情緒的電影。孫悟空大鬧天宮、對抗天機處、上聖天尊、二郎神等,強調掌控自己的命運,令人聯想起雨傘運動口號「抗命不認命」。其中有一幕,村民用布織起紫霞,讓人聯想起金鐘佔領區內,一把把雨傘拼湊成一塊色彩繽紛的百家布。

孫悟空的「天要壓我,我劈開這天,地要擋我,我踏碎這地」和「我來過, 我戰鬥過, 我不在乎結局」都是經典的熱血對白,表達出不計較成敗得失的熱血,鼓勵香港人不要放棄。

「後反送中」作品強調療傷

2019年6月,香港人成功擺脫「雨傘運動」後的政治低潮,爆發反送中示威以及一連串民主抗爭運動。可惜,隨後數年,大量抗爭者、記者、公民社會組織者及民主派政治人物身陷囹圄或流亡,香港被中共打到「重傷」,民主自由大倒退。香港人,哪一個會沒有傷口?

因此,「後反送中」作品沒有直接鼓勵港人不要放棄,反而強調心靈上的慰藉、療傷和情感共鳴。

愛情片《緣路山旮旯》(2022)提醒觀眾「香港真係好靚」,給你繼續喜愛香港、留在香港的理由;《過時過節》(2022)和《飯氣攻心》(2022)觸及「離散」題材,在亂世之中,一家人齊齊整整吃一頓飯,原來十分難得;《窄路微塵》(2022)那句「個世界係『閪』,唔等於要做『閪』人」,提醒港人就算香港的環境再壞,都要保存心中良善;法庭片《毒舌大狀》(2023)和《正義迴廊》(2022)宣揚司法公義訊息,「把無辜的人定罪,比放生有罪的人更不公義」。

再到近期熱爆的ViuTV港劇《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準確捕捉了香港人當下複雜矛盾的心情。「死亡遊戲」結束後,何晞賢問「白卡勇」和Crystal:「點解你們可以如常上班和上學,甚至去玩,好像咩事都沒有發生過?」明確點出了主旨。

大結局最後一幕,再來一段內心獨白自我慰藉:「點解你可以消失得咁徹底,就算有一日,真係冇人再記得你,甚至乎冇人知道嗰年暑假發生過呢件事,但至少,我一定唔會忘記。」代替觀眾講出2019年至今的心底話,撫摸著我們的傷口,讓港人繼續在黑暗中前進。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黃店感謝祭-請即訂閱patreon享優惠/

標籤: , , ,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