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5年.追專訪|一封獄中信越洋圍爐 多倫多寫信組毋忘初心:我哋仲喺度

引言

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被捕的人數逾一萬人。5年後的今日,候審﹑在審案件仍然持續,香港大環境也出現急速轉變;同一時空有人身陷囹圄,也有人在移民潮中離開紮根多年的故土。

寫信呢件事係好明確同手足講,你哋冇被遺忘。

相距香港一萬多公里外的加拿大,多倫多寫信組其中一名「搞手」阿聰,每周為在囚筆友寫家書,一封封離鄉家書和獄中信,跨越緯度穿過鐵窗,「對佢嚟講,我希望support到佢;而對我嚟講,好似多咗個人傾偈。」

寫信「任務」裏的NPC

阿聰近乎每周都會在圖書館一角寫信,桌面當眼處放上「多倫多寫信組」的標記,附上信紙和筆,「寫信組」基本場地設置便告完成。參與寫信活動的人數雖多、但回頭不多,大部份人都是無從下筆的的新手寫信師。阿聰解答疑問後,這些新手便可自行開始寫信工作。他笑言:「入到嚟你哋話想support在囚手足,我就好似遊戲入面嘅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歡迎你揀咗寫信任務,同你講第一步可以做啲咩。」

回首5年,關於入獄數字和法庭裁決的報道從未遏止,「睇到啲統計數字見到好多人入獄,或者見到啲官點樣審,會覺得好沮喪﹑不如真實接觸承受緊社運代價的人。」阿聰在配對在囚筆友後,這些新聞遙遠的數字頓變立體,石牆內時間停擺,會流動的只有新聞﹑電台,還有一封封牆外寄去的「家書」。

阿聰指除了新聞來源,在囚人士難以得悉社會時事,特別公共討論早已遷移到網上進行,「佢哋好需要一嗰真實嘅人同佢哋講番,牆外世界遇到嘅所見所聞,如果佢哋仲喺牆外會聽到啲咩,畀番呢個世界發生緊咩事嘅背景佢哋知。」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離鄉者的家書﹑在囚者的石牆記

阿聰忙碌的時候要隔一周才能回信,但筆友即使生病仍會寫滿一頁信紙﹑堅持每周回信。他坦言,與筆友兩人都並不擅長言辭,但任何形式的交流,本質上都是滿足心理層面的行為。

「你會感受到佢哋有幾熱情,例如信入面有啲公仔,佢哋又會跟住畫一隻,會感受到佢係需要呢一種交流。」剛開始落筆時,阿聰嘗試寫滿正向內容,但事實是自己亦非滿腔正能量的人,一來一回書信漸漸成為互相傾訴日常瑣碎的渠道,阿聰寫下移居經歷,筆友記下在囚瑣事:北美的寒冷天氣﹑糟糕的公共交通﹑囚倉內的怪異事件都成為信件內容。

重回原始的書信交流,反令阿聰得到更多體會,「我本身冇乜寫日記,但有個對象去寫,就會諗番發生過嘅事,再去概括自己嘅感受。平時手機覆短訊會簡單覆句『LOL』或者『哈哈哈』,但係寫信會令好多好小嘅事,引伸去哲學或者反思社會現狀的討論。」

有時,他會花一大篇幅向筆友說明一件事,但筆友出乎意料幾句就能概括他的想法:「佢畀我感覺好hea,想就咁攤喺屋企,但突然之間佢講嘢會好有道理」。不變的是,每封信,他都能感受筆友對回家的渴望,「基本上每封信都會話希望快啲坐完,快啲返到屋企,其實返到屋企乜都唔想做,如果放咗學都只喺想返屋企睇下張床。」

以筆觸連繫香港

隨着香港的言論空間收窄,能夠舉辦的在地活動越來越少,外地的空間剛好能夠調和這種不。阿聰覺得親身參與的在地活動往往最見成效,因此每周都舉行寫信活動。

同樣經歷過移民低潮的他指,寫信除了支援在囚人士,亦是他連繫香港﹑甚至調劑生活的一部份。「出嚟寫信如果有幸可以識到其他同路人,大家一齊講幾句,對我嚟講,其實喺一種幾好嘅調劑。」

一筆一紙在離散之中,重新牽起失散牆內和漂泊外地的港人。「想話畀呢到嘅同路人知,我哋仍然喺度;想話畀仲喺香港嘅人聽,依然仲有班人企喺你哋嗰邊。」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