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氣詩心|香港主權回歸是一個桃花源淪為荼花淵的故事

《荼花淵記》

糜潰淫滋齷澤淵,苔茸塞滯淹桃源。
主權還矣尋秦記,邦族統乎啓暴篇。
落英繽紛亡津問,歸中蒼莾喪奇傳。
陶令有知惟失語,窩囊毀沒武陵船。

古今中外,曾經有過不少文學作品、學術論著、及哲思冥想,都是涉及要在人間建立樂土,在俗世開闢仙境,為人類社會的不完美提出補救之道。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包括中國古代的《禮運大同篇》、英國哲人及政治家湯馬斯摩爾的作品《烏托邦》、及晉代詩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

這些服作品可能一方面展現了人類知性對完美世界的追求,也可以從中折射對人世不完美的慨嘆,有些甚至是對現實世界邪惡的曲筆控訴。

這些作品雖然千百年來都被視為流之於空想,但有這樣的美好空想,往往正好說明現實是多麼令人不堪想望。《禮運大同篇》大約寫成於先秦,正是春秋戰國七國紛亂前後。就算明知文中高舉的大同社會難以實現,也希望能夠提出一個能夠讓民生得以休養生息的小康局面。

晉代詩人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與其說是想追求一個與人世紛爭隔絕的理想境界,倒不如說是對魏晉年代那一種政治黑暗及社會紛亂不休的控訴。在陶淵明筆下,桃花源中那些人過着的只是「雞犬相聞、往來種作」的普通生活,但可以「怡然自樂」,是因為與「外人間隔」,可以過着不知今是何世的生活。不知「今是何世」,是能夠避免生活於亂世,避開魏晉那種黑暗紛爭。而且還要畫蛇添足,指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還有其遠因,是因為先世要「避秦時亂」。

作者陶淵明其實知道這樣的桃花源在現實世界並不存在,但他情願隱居於南山腳下,過着卑微的田園躬耕生活,已經覺得是可以脫離樊籠,復反自然。所謂桃花源,就算不足為外人道,終究也是迷不復得,只是用來反襯現實的墮落,指控暴政之不堪。

本文為節錄版本,全文請到Patreon閱覽:

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6312455

作者:鍾劍華博士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