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讀者:
香港局勢至今一如毛澤東的名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般難以掌控。這是積壓了二十二年已久的民憤引爆,而非突然冒出來的怨氣所致。因此,即使回歸後二十二年的今天尚未發生衝突,但五或十年之後可能會觸發更大規模的運動。
回憶起當年,江澤民曾形容中港的相處方式為「河水不犯井水」,李瑞環亦曾以「宜興茶壺」來形容英治下的香港的經濟及法治模式為「茶垢」,而這「茶垢」也正是令「茶壺——香港」珍貴之所在。二人的說話體現了他們的管治智慧,深知中港兩地的制度須互相尊重,對全局長遠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為擴大資金投資領域,中國借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迅速發展其經濟。2000年代初,從資源、電訊、銀行、鐵路和基建等領域在香港資本市場開展集資,一路順風順水,直至2008年末遇上美國雷曼債券爆破所引發的世紀金融風暴,接踵而來的歐債危機,使全球金融經濟制度在往後數年持續處於內傷狀態。歐美大國為修復經濟創傷而無暇理會中國,後者隨即減慢對外開放市場的步伐的承諾。同時,國內權貴利用其勢力的關係,不斷透過已建立的外向型金融系統輸出巨額資金——收購各類資產、物業、建築和資源項目,並以此影響外地的經濟系統。
在香港,這種現象尤其明顯。以中環干諾道中地段為例,若站在 Exchange Square(交易廣場)對外的行人天橋向對面望去,幾乎每隔一幢建築物便有一幢是由中資持有的。相比回歸前,大約會相隔五至十幢建築物才會見到一幢中資由持有,情況已大相逕庭。如此密集的中資建築,猶如一疊疊的鈔票矗立於香港,中國以此控制香港的經濟命脈,並開始輸入內地關係人員,盤踞系統內的重要職位。
此舉無疑令中國更有效掌握回歸後的香港,但卻因高層職位的壟斷與內地做事的官僚方式與裙帶作風,令香港年輕人感到無奈。他們苦讀多年,取得學術成就或專業資格後,卻發現根本無法學以致用,亦無助前途發展,這抹煞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更令人心寒的是,他們甚至需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以迎合中資企業的文化,致使作為「人」的核心價值扭曲得面目全非。
須知道,香港人一貫堅守的核心價值與法治、人權、民主和自由息息相關,而這些元素正是令香港回歸後仍持續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與最自由城市的關鍵。但若要在國企生存,就得摒棄這套信念,變成不敢言語、缺乏獨立思考的「人偶」。雖然香港也只是中國的一個小城市,但這樣的結局絕非香港年輕人所能接受,更令他們看不透未來。
吳明德博士
資深銀行家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