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退役華裔英兵獲平權 今秋開放申請 第二代歡迎計劃:唔使等5+1直接攞到居英權

英國內政部周三(29日)宣佈為在港服役的華裔英兵平權,容許所有199771日政權移交前在港服役的華籍英兵及其伴侶、配偶和子女申請居英生活和工作,並可申請入籍,預計今年秋季開放申請。

本身是華裔英兵下一代的張先生接受《追新聞》訪問時表示,去年8月以BNO簽證由香港移居英國。他指其父親曾在1980年代中退役,以及1997年主權移交時,有兩次機會入籍英國,但都沒有接受,由於現時已80多歲,相信也不會申請來英定居入籍。張先生坦言,若他能夠以華裔英兵子女身份獨立申請,他也一定會嘗試,「唔使等(BNO簽證)五加一,一定試啦,至少唔使煩五年後考嗰個入籍試(LIFE in the UK)嘛!」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英國大臣形容香港退伍軍人忠誠

 英國內政部入境事務國務大臣鄭偉祺(Robert Jenrick)表示,英國為香港退伍軍人引入新的定居途徑,以表彰他們的非凡奉獻、服務和犧牲,指英國不會忘記,讚揚他們過往負責香港緊急服務,並於1991年參與波斯灣戰爭中的「格蘭比行動」(Operation Granby),協助解放科威特,形容他們忠誠。退伍軍人事務部部長麥忠義(Johnny Mercer)歡迎有關政策,他表示感謝世界各地所有曾為英軍服役的人,「包括那些來自香港,並在1997年政權移交前一直擔任重要角色的人」,形容當局的最新移居措施,有助香港退役兵及其家人移居英國展開新生活,是正確的事。

內政部指香港退伍兵人數僅數百

根據內政部新聞稿顯示,有資格循香港退伍軍人途徑來英定居的人數約有數百人,但數字並未包括家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在《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957-1997)》一書提到,1990年代駐港英軍的華兵數目有1,500人,當中1,200人為香港軍事服務團,其餘為皇家海軍人員。

鄺智文講解英軍招募華人入伍的歷史可追溯至1857年,主要擔任後勤工作。直至19世紀末,香港陸續有華人水兵、水電砲兵與勞工隊,加入的兵種較為多元化。二戰爆發時,華籍英兵廣泛參與,除為人熟悉的英軍服務外,還有香港保衞戰中的砲兵、工兵、華人軍團、防衞軍,以及緬甸戰場的特種部隊「香港志願連」等等。戰後,華籍英兵協助香港防務,直至1997年政權移交前,主要職責協助防務救災、堵截走私、處理越南船民等工作。

另有學者提出,當時在英軍服役的華人被稱作「華籍英兵」,但這個稱呼有誤,因為在軍中擔任軍職的人員均須擁有英國國籍,包括英國公民(BC)、英國屬土公民(BOTC)或英國國民(海外)(BNO)等,故稱為「華裔英兵」比較恰當。

英政府1997年只向參與二戰華裔英兵發居英權

英國處理港人居英權問題時,根據《1990年英國國籍法令(香港)》只有約5萬名額,主要向從事敏感職位的政府公務員、以及對香港有貢獻、對香港前途具重要性的人士,也包括最有能力及動機申請移民的人士。當時,並非每名華裔英兵均獲取居英權,雖然當年二戰退伍軍人會有份帶起討論,但英政府最後只對參與二戰的華裔英兵發放居英權,而其餘一律採取計分制,未能獲得居英權者,僅獲發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香港退伍軍人協會網站介紹,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有300多名會員,主要是捍衞香港抗日的香港士兵成立。至於,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的香港水手,歷史源自19世紀,被僱用為廚師、管家、海員、電氣和工程級別員工、醫療護理員和倉務助理等,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軍艦工作。香港華籍陸軍協會則於1966年成立,為「香港軍事服務團」團隊,袼皇家工程部僱用來建造兵營和防禦工作,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英軍並肩作戰捍衞香港。香港華人訓練隊(HKCTU)於19481月成立,後來易名為香港軍事服務團(HKMSC),主要在陸軍服役,於高峯時有超過1,200名香港士兵在整個駐軍中服役,擔任各種職務和工作。

標籤: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