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白皮書|香港監察遞3.46萬BN(O)港人簽名請願信 促施紀賢維持「5+1」入籍途徑 彭定康:若改條款將毀英國世界舞台正當性

英國政府推出《移民白皮書》以來,至今仍未肯表態持BN(O)簽證來英定居的港人會否受「101」影響,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收集34,600BN(O)港人簽署的請願信,周四(19日)遞交給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促請英國政府維持現行的BN(O)計劃的「51」入籍途徑。根據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為止BN(O)抵英人數為163,400,收集回來的簽署數目佔移英港人人口的21%

英國多名國會議員呼籲政府應信守對港人承諾,讓他們在居住5年後即可獲得定居身份,而非把年期延長至10年。香港最後一任總督、香港監察贊助人彭定康表示,推出BN(O)計劃是為了譴責北京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並向在港英國公民承諾,英國政府將幫助他們脫離不斷加劇的壓逼。他續指,若現在修改條款,將大為打擊英國在世界舞台上的正當性;首相務必確保英方信守對BN(O)港人的承諾,維持BN(O)計劃的「5+1」入籍途徑。

英國國會人權聯合委員會主席、香港監察贊助人奧爾頓勳爵(Lord Alton of Liverpool)表示,BN(O)計劃是基於英國的歷史責任而誕生的,「英國政府不應拋棄相信我們承諾的香港人。這樣做將不可挽回地損害我們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並向世界各地所有逃離壓迫的人發出錯誤的訊息。」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Sutton港人憂打亂移英計劃感焦慮難入眠

《天空新聞》(Sky News)訪問多名港人,自政府提出有關政策諮詢後,他們感到不安難以入睡,擔憂政府是否仍會履行對BN(O)港人的承諾,亦擔心若無法取得定居身份,子女將需要支付高昂的國際生學費,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來自有「小香港」之稱的Sutton的港人Stella50歲)表示,她於2021年移居英國,兩名兒子明年將升讀大學,原應住滿5年獲得定居身份並享有本地生學費,但若政策改為10年,他們將要繳交國際生學費,「我們在香港拔根搬遷,把整個人生搬過來並不容易,要面對語言和文化障礙,英國經濟也不見得好,挑戰重重,但我們仍非常努力融入社區,在這裏落地生根,現在政府卻想破壞當初的承諾,令我們感到十分不安。」她表示,個人支持強化邊境管理措施,但為甚麼政府不將焦點放在非法移民問題,而BN(O)持有人在財政與社會層面均有所貢獻,絕非成為被針對的群體。

「我最近睡覺質素很差,非常焦慮,整個計劃被打亂,我剛在Sutton買屋,最擔心是大學學費和NHS附加費,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50歲的Ivan指一家四口於2022年移居英國,他的兒子可能因為學費問題被逼返回香港升學。他說:「我當初選擇離開香港,是因為對港府失去誠信,但若英國政府在毫無預警下將定居年期延長至10年,我會認為英國與香港政府的誠信沒有分別。」

55歲的Kolman同樣於2022年來到英國,他表示若定居年期由5年延至10年,可能會讓他的兒子無法代表英國國家隊參加劍擊比賽。他說:「我兒子正在讀大學,他曾獲邀加入英國國家隊,但由於沒有英籍身份,所以未能參賽,不過若按照原來的安排,再過幾年他就有資格了;但若然改為10年,兒子的運動生涯可能已到尾聲。」

香港監察促請英政府維持BN(O)救生艇計劃

香港監察資深研究及政策顧問湯柏森(Thomas Benson)指出,香港監察自2017年起倡議爭取BN(O)權利,最終促成2020BN(O)救生艇計劃誕生,「促請英國政府維持現時BN(O)救生艇計劃的形式,從而證明其歷史和道德義務不是有條件的,也不是可以因政治因素而隨便犧牲的。」

英國內政部發言人回覆指,致力支持已移居英國的香港社群,以及未來可能來英的人士,白皮書中所宣佈的所有措施將於適當時候進一步公佈詳情。內政部主責移民及公民事務的政務次官Seema Malhotra於本月初在下議院回應議員提問時,稱現階段就政府建議的新永居門檻會否具追溯力影響早前已抵達英國的移民,目前言之尚早,政府會在今年稍後就永居的「計分制」進行諮詢,並在之後公佈詳情,包括對已在英國的人士的任何過渡安排。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