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公民社會已死? 香港審查機制報告提「抵抗審查」建議

香港審查機制報告提「抵抗審查」建議

在香港實行《港區國安法》後, 香港民調機構受壓撤銷公佈「六四」周年民調報告,反映香港審查情況越趨嚴重。《追新聞》獲得一份 《國安法後:香港法律/非法律審查機制研究報告》 ,由於涉及香港的人權行動者安全,未能公開身份,研究團隊整理了其長期關注香港公民社會發展下得出對抵抗審查的一些觀察和建議。

2020年《國安法》在香港實施至今,超過200人因「國家安全罪行」被捕。報告檢視20206月至202210月間,超過2,000條公開新聞條目進行歸納整理,團隊訪談一名香港人權行動者(Human rights activist)對香港未來審查趨勢的觀察,並提出對抵抗審查的建議。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港府以3種機制炮製「恐懼」

報告發現,香港審查主要以「來自政府的法律手法」、「來自政府的非法律手法」,以及「來自非政府的非法律手法」三種機制處理。「來自政府的法律手法」就是透過法律手段拘捕行動者或限制公民權利;「來自政府的非法律手法」則是以行政措施和法外手法作出審查;「來自非政府的非法律手法」則指私人企業或機構因政治壓力自我審查。

首當其衝的影響主要是「新聞媒體界」,國安處高調以國安罪名拘捕《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兩間傳媒相關人士,使用《國安法》新增的權力檢取新聞資料、限制記者出入境;另一方面,政府撤換公營新聞機構管理層,節目內容出現審查令政府很大程度控制傳媒資格認定。在「文化、藝術與出版界」同樣受影響,工會理事因發表《羊村》系列兒童繪本被控以「發佈煽動刊物」罪判囚19個月;並以「維護國安」之名減少資助、要求場地審查文化活動。

在「社會整體政治表達」及「社會整體訊息流通」兩方面,當局主要以定義廣闊的「煽動」等罪名拘捕意見者,在社會製造恐懼和寒蟬效應;政府也透過立法和修法限制市民獲取訊息,包括要求網絡服務公司停止令香港用戶獲得被政府認為「危害國家安全」網站和資訊。最後,在「社會整體資金流通」方面,公民社會成員難以籌措資源,營運遭遇困難,眾籌平台公司在沒有具體解釋下,也終止多個公民社會持份者旳賬戶。

國際社會持份者應持續關注香港

報告提出建議,香港整體社會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及訊息流通受限,線下及線上公共討論空間持續被擠壓,公民社會成員難以像以往一樣高調發聲,與外界接觸已變得小心翼翼,以至不少在境外的持份者誤以為「香港公民社會已經消亡」。

事實上,香港公民社會參與者嘗試發展更靈活的方法延續工作,國際社會的持份者應持續關注香港情況,以靈活方式與香港公民社會保持連結,包括:在海外建立備份資料庫;存放和展示不再能存在於香港的資料;在海外建立安全的討論平台,供本地和外地關心香港的持份者發表意見、討論、交換資訊等。同時,亦可以透過國際交流、專案合作、財務支持等方式,與仍在堅持的在地公民社會成員同行。至於,在港的公民社會成員可持續了解環境變化,更新相應的風險評估,並透過各種資源提升自身掌握及應對風險的能力,為迎來更具挑戰的環境作好準備。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