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專訪|DSE歷史科評分準則錯漏百出 考評局前經理楊穎宇:應屆考生「聽天由命」

在反送中運動展開後的首場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一條考題「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揭開「批鬥」香港教育界浪潮。「左校」培僑書院前歷史科教師、擬題員葉啟燿至今「潛水」,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因政治壓力請辭,舉家移民英國,接替其職位的是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教師陸芝蘭。

在陸的領導下的2022年DSE歷史科考卷,是過去10年來首次沒有中國史相關題目,近日「評卷參考文件」(marking scheme)也正式出爐。楊穎宇接受《追新聞》訪問時表示,歷史科題目錯漏百出,縱然公開評卷參考也難以補救,他勸勉應屆DSE考生:「用common sense都解決唔到嘅考試題目係冇得準備,可以唔讀就唔好讀,考生(堅持應考)只能夠『聽天由命』。」

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負責香港DSE公開試海外審核。

考題基本概念錯亂 審題委員會責無旁貸

楊穎宇取得今年DSE歷史科評卷參考文件,逐一點出題目上的錯處(見圖解DATA)。他解釋,考評局審題機制是建基於科本,每一科目設立獨立審題委員會,在擬卷過程中已擬好中、英文版本的評卷參考,是呼應試卷撰寫。經審題委員會接納後,閱卷員就會參考評卷參考文件評分。他說:「如果部份(題目)出錯,反映到擬卷階段,在概念上、在事實上諗錯咗嘢,令到份卷嘅質素受到影響。」

審題委員會如何組成?楊穎宇指,委員會由中學教師、大學教授,加上現在強制要有一名教育局官員參與,還有科目專家、以及考評局職員擔任秘書,至少由6人組成委員會。至於擬題員(setter)會擬好一個語言版本,假設出題涉及中國史就會找中文資料,歐洲史難免先找英文資料,所以中、英文資料都會參考,過往做法會先擬好英文版本,然後再繙譯為中文版試卷。

接任人陸芝蘭缺考試管理經驗

「以前做法係,你改卷改得夠耐,咪邀請你去參加擬題員,所謂『改而優則出』。」楊指出,現任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陸芝蘭,充其量只做過6至7年閱卷員(marker),毫無考試管理經驗,她只不過是「一個尋常嘅普通老師水平,甚至乎標點符號運用都唔及格」。他舉例指,歷史科考題要求考生回答「香港70年代有何重大轉變」,但評卷參考文件竟然引用「歷史學者指香港需要乜嘢轉變」,「需要」的轉變,與實際發生過的轉變是兩個不同概念,若然將「需要」當作「實際」發生的事去提問,他批評「呢個係意識上嘅精神分裂,即係犯嚴重錯誤,所以呢題無嘢好答,點解夾硬要搵個答案呢?說明(陸芝蘭)擬題能力相當低,整個審題委員會對於何謂歷史?何謂歷史科考評?完全係冇掌握。」

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負責DSE海外審核

香港DSE公開試質素下降,海外有否組織作出制衡呢?楊穎宇解釋,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Cambridge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是海外審查機構,「但考評局會揀4至5科考卷攞去評核,唔會蠢得晒。」香港考評局在揀選過程中會避免呈交問題嚴重的科目,只會挑選一些有質素保證的科目送往審核,所以考評局本身出現問題,未必及時讓外界知道,所有操作更加「黑箱作業」。

對於來年的應屆考生,楊穎宇忠告:「識時務者為俊傑,新時代歷史科考試,要用新時代去應付,操以前啲卷都無用,適應新時代嘅做法,complaint係無補於事。」雖然公開試設有上訴機制,但所有制度建基於公平、公正的考評制度,假如閱卷員緊跟評卷參考評分,很多答案不再接受的話,足以影響評卷質素,令到評分標準「亂晒籠」,「陸芝蘭有陸芝蘭嘅玩法,你上訴又咩作用呢?」

最後,楊穎宇拋出一句:「可以揀嘅就唔好讀歷史科,呢一科已經唔係人讀㗎啦,要讀又要攞得高分,我大膽講一句:係冇方法,可以唔讀就唔好讀呢個課程,因為成套嘢已經變咗質。」

《追新聞》記者向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查問如何跟進香港考評局歷史科評卷參考文件出錯情況,至截稿前未獲回覆。有2022年考生就歷史科評卷參考質詢考評局,但只獲官樣覆函。

記者 李度報道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