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贖夢》張家輝藝術之路踏前一步(林兆彬)

張家輝第4次執導的新作《贖夢》令我感到相當驚喜,裡頭呈現的惡夢都很「寫實」和令人有共鳴;視覺美術和音效非常出色,完全震撼到我。以夢境為題材,跳脫傳統鬼片框架,融合奇幻、心理與人性探索,是一次重新認識香港電影多元可能性的機會。同時,亦有舊香港味,其中一幕明顯致敬1995年香港恐怖片《夜半一點鐘》,讓我差點在戲院內拍手掌。

它至少達到荷里活「B級」心理驚悚片的高質素,難怪在多個國際影展獲得好評,包括意大利烏迪內遠東影展、韓國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西班牙錫切斯國際奇幻電影節等,更贏得英國曼徹斯特Grimmfest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為香港爭光。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以下內容有討論情節,注意劇透】

《贖夢》講述的士司機蔡新強(張家輝 飾)長期受噩夢困擾,因魯莽駕駛被判入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一位喜歡踩界調查病人背景的精神科醫生文思豪(劉俊謙 飾)對他展開診斷和治療……

電影初段率先描寫劉俊謙家中掛著一幅「冰山一角」的風景畫,那其實是經典的「潛意識」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點出了電影的核心——夢。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因此,不要試圖將夢境與現實割裂,因為兩者互為表裡,細節環環相扣。電影沒有鬼,有別於傳統恐怖片,營造出比單純嚇人更深層的心理不安。

片中一句台詞「夢總是無情地反映自己的秘密」,不僅點出夢境揭露內心愧疚或創傷的主題,也暗示了故事中的因果報應。這種東方哲學的因果觀,讓電影在驚悚之外多了一層哲學味道。片中角色在夢境與現實間掙扎,彷彿在問:我們能否真正逃脫內心的陰影?

美術方面,《贖夢》展現了張家輝藝術家的一面。片中主要角色幾乎都有濃重的黑眼圈,這不僅是對失眠症狀的寫實描寫,更象徵角色內心的陰暗與精神壓力。更重要的是大量夢境的視覺符號,搭配陰鬱的色調、詭異的音效,以及精心設計的驚悚場景,這種視覺與心理的雙重衝擊無疑是一大賣點。

演員們的表現超出我預期,張家輝刻意挑選新一代俊男演員劉俊謙與久未在港片露面的陳法拉,還有養眼的朱晨麗、青春的許恩怡,產生新鮮的化學作用。劉俊謙飾演的醫生沉靜內斂,與張家輝的滄桑角色形成強烈對比。

電影還有兩大「彩蛋」,第一是某名男天王的客串,那部份可能涉及深層劇本,他和朱晨麗或許才是幕後的操縱者;另一是張家輝竟然為電影獻唱主題曲,我上次聽他唱歌可能是《中華賭俠》的「我俾碌蕉你含」。

《贖夢》不僅是張家輝個人的創作高峰,也是香港電影在商業壓力下的一次勇敢實驗,這類偏門題材在商業市場風險極高。他對電影的熱愛與堅持,讓《贖夢》成為一部值得走進戲院欣賞視覺畫面和音效的作品。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影評人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