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工黨政府近日公佈《恢復對移民制度的控制》白皮書,建議延長大多數移民取得永居的等待期至十年,以及提高語言要求,並實施入籍計分制等。這一舉措雖未明言是否適用於持BN(O)簽證來英定居的香港人,但白皮書模糊不清的地方確實讓不少港人心中一沉。離散媒體報道及分析此事對BN(O)港人可能出現的影響後,立刻招來部份港人批評為放負、煽動或製造恐慌,甚至質疑連日報道相關話題「為何仍死咬不放」;更有時評人遭指責為「挑撥不安情緒」。然而,媒體的責任從來不是紓緩焦慮,而是挖掘真相、提出問題,以及迫使執政者回應。雖然政策條文並未提到BN(O),但真正專業的記者或時評人都不會選擇「既然沒提,就當沒事」;相反,更會細讀字裏行間,質疑「這段為何沒寫?不寫,是否意味可變?」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樂觀派VS悲觀派留言洗版
正如不少評論所指,自英國政府公佈移民白皮書後,港人社群內部出現明顯的觀感分歧。這種分歧不只是對政策的解讀,更反映出每個人對自身處境、對英國社會與政府承諾的理解落差。樂觀的一派信任英國政府過往對BN(O)簽證的承諾,並認為政府目前的收緊目標是針對「非法入境」與「系統性濫用」,BN(O)港人並不屬於此範疇。部份人還批評,那些提出疑問的人士「過度解讀」或「過慮」,甚至有些人認為媒體「過早放負」,引發不必要恐慌。
悲觀的一派則認為,BN(O)雖然名義上在取得永居及入籍方面有特別通道,但終究只是另一類「新移民」,在政治與社會壓力升高的背景下,恐怕最終也會被「一視同仁」納入收緊範圍。再加上,英國人的高明政治操作,故意讓政策存在模糊的地方,即使白皮書未點名BN(O),也可能是預留日後政策的操作空間,未來內政部只要發出一紙實施細則,即可涵蓋所有。
悲觀派還指出,當主流民意愈趨反移民,政府為迎合選票,多會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刀切」,這是有其歷史先例的。2012年,時任內政大臣文翠珊(Theresa May)在保守黨內部壓力與右翼民意聲浪下,推出一系列嚴格反移民政策(Hostile Environment Policy,譯作「敵意環境政策 」),目的是讓「非法移民在英國生活變得難以為繼,而選擇自願離開」。當時英國政府的阻嚇政策原本只針對「非法移民」,但一刀切的政策令數千名合法長居英國的加勒比裔居民受到影響,被拒絕使用公共服務,甚至有人遭驅逐回到從未踏足過的「祖國」,更有被拘留者在移民遣送中心死亡。這就是所謂的Windrush Scandal,事件導致英國政府最後要道歉及賠償。
右翼倡「反移民」成主流不會壓縮分類
除此以外,有部份港人將自己與英國當前最大的移民爭議「非法船民」直接對比,產生強烈情緒反應,怒斥英國政府一旦在移民政策上全面收緊,「不處理偷渡者,卻打擊守法港人(永居及入籍門檻)」是荒謬;也有人開始支持右翼政策,認為打擊非法船民就是為BN(O)港人「清場」;更有激進聲音要求政府在政策上明確「劃線」區分BN(O)與其他移民。有評論就指出,這種觀點雖反映真實焦慮,但也可能誤判政治風向,因為當「反移民」成為英國社會的主流共識時,政治邏輯是不會區分細節,而是壓縮分類,將所有「他者」歸入同一個標籤中,BN(O)港人也不能倖免。
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這場爭論的核心其實並非「信不信英國」,而是要不要為自己的處境發聲,畢竟這是受影響BN(O)港人的責任。而新聞媒體的職責是揭示風險,不是越俎代疱替執政者派定心丸或提供甚麼保證。
記者天職報道真相 情緒來自讀者
儘管有些新聞媒體,特別是在歐美國家,積極參與設定社會輿論議程(agenda)或就某議題作出倡議(advocate),甚至成為「造王者」(king-maker),但記者的「天職」始終是報道真相。坦白說,離散媒體大多不涉輿論操作,不為任何政黨或組織「帶風向」,或許是因為影響力極度有限與讀者群仍屬少數吧?!
資訊本身無罪,情緒來自讀者。若因怕引發情緒就選擇沉默,記者便不再是「第四權」,只是沉默的裝飾品而已。「千山萬水」以BN(O)簽證來到英國定居的港人,回看今天的香港,應該很明白這一點。
YouGov民調反映「移民」為當前重要議題
筆者鼓勵讀者不妨留意,英國本土民意趨勢。根據英國知名民意調查與數據分析公司(YouGov)在本月13日發表的最新民調顯示,有高達50%的英國人認為「移民」是當前國內最重要的議題,這是自脫歐公投以來未曾見過的高位。同一調查亦指出,在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早前提出「我們不能成為一座陌生人的島嶼(Island of Strangers)」的演說後,41%的受訪者表示認同這一說法並認為措辭恰當,另有12%雖認同其觀點,但覺得語言過於尖銳,僅有18%明確表示反對。
這些數字的意涵不容忽視。有人說,施紀賢當日這番話的目的是「民粹操作」,將英國人心中的疑慮風險公開講出來,為自己反移民政策「補底」。這次民調結果顯示他成功「製造」民意,令民情「恐外」。不過,英國的排外、反移民情緒其實不是今天才有,而是擁有深厚的歷史根源,並隨着不同時代政治與經濟情勢而起伏變化。除了本文之前所講的「嚴格反移民政策」引發的Windrush Scandal外,早在1905年,英國通過《外國人法》(Aliens Act),首度立法限制移民,針對當時逃避逼害的大批猶太人;1950至70期間針對牙買加、印度與巴基斯坦等前殖民地移民的「排外浪潮」等等。英國右派媒體,如《每日郵報》(Daily Mail)、《太陽報》(The Sun)等長年使用帶有煽動性的移民報道語言,如flood of migrants或benefit scroungers。至於政黨利用移民議題爭取選票,根本是常態。
那麼,究竟是先有政治人物的民粹操作,還是這種反移民情緒早已深植英國社會,只是等待時機爆發呢?相信這只會是一條考究「有雞先定有蛋先」的問題。無論如何,今天的民意既已聚焦於移民問題,執政者勢必會以強化「管控」的姿態來回應選民的焦慮。當主流民意愈發傾向要求政府「落閘」,身處其中的少數族裔與新移民,包括BN(O)港人在內,就更需要關注有關的政策風險。即使目前《白皮書》並未明言相關政策是否影響BN(O)港人申請永居及入籍路徑,媒體與時評人也不能夠輕易放棄提出疑問。只有被要求、被爭取、被揭露的議題,才會被真正納入政治討論之中,而這也是逼使工黨政府遵守兩黨共識對BN(O)港人承諾的方法之一。
不錯,BN(O) 簽證「5+1」從來都不是特權,而是英國政府歷史與道義責任的延伸。正如有分析所指,香港今天的威權管治傾向愈來愈嚴重,英國政府好應該在這個時候高調捍衞BN(O)簽證人道政策,而不是借今次推出限制移民的《白皮書》玩模糊化。因此,BN(O)簽證「5+1」最後是否能夠兌現,以及繼續成為港人的「救生艇」或退路,還是要看移英港人是否能夠在政策出現任何轉向前,就已站上了發聲的位置。
移英港人有責任透過「代議政制」為自己發聲
筆者不厭其煩地反覆提出,媒體報道的目的,不是鼓動誰上街,而是提醒真正能改變政策的,只有BN(O)港人自己。社群的智慧應是學會辯論,不是內耗。唯有凝聚民意與行動,才可能爭取被排除在「清理名單」之外。而「唔使聽、唔使睇、唔使討論」是當代最大的幻覺防衞,只可惜社會政策往往不是「信者得救」。有人在乎政策變動,願意冒着被罵的風險提出警告,不該成為你取笑與懷疑的對象。
當然,筆者也明白,不少港人寧願選擇低調、不吭聲,安靜過活。這也無可厚非,人性本來就是趨吉避禍,但請記住你和你的家人今天之所以能夠來到英國定居展開新生活,全賴2019年一班願意犧牲自己前途的年輕人投身運動,觸動中共神經強行撕毀《中英聯合聲明》、向香港施行《國安法》,才讓英國政府願意再次承擔起歷史責任,以人道立場實施BN(O) 簽證「5+1」計劃。基於這一個理由,還想做free-rider,你過意得去嗎?
英國的制度設計是「代議政治」,你若沉默,誰來為你發聲?若你所屬選區的國會議員從未聽見港人意見,他們自然不會將你的利益納入考慮之列;若你從不出席社區活動、不參與議題討論、不寫信或不簽署請願,未來政策再怎樣收緊,也只能眼巴巴地說一句「點解冇人幫我?」
無可否認,近日確實多了不少已在英國生活了一段時間的BN(O)港人,因語言不適應、職涯未如預期、環境壓力甚大等原因,正考慮回流。筆者覺得,即使有人選擇回流,也不是失敗,只是轉向。但若你選擇留下,或許正是個契機去問自己:是否值得為這個地方堅持下去?是否能捱過幾年、取得公民身份後,回過頭來貢獻社區、改變結構、為後來者鋪路?
記者埋頭寫稿,是希望讓讀者思考。政策無情,但人有選擇。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我們走出情緒,思考未來。
作者:文西
前傳媒工作者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