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4・追專訪|「與八九民運流亡者相似 但我們不一樣」——劉珈汶

《蘋果日報》因六四事件創刊,時為1995年。與《蘋果》同年出世、今年只有28歲、被港府通緝被逼流亡英國,也是剛宣佈解散的公民黨前副秘書長、黃大仙前區議員。她選擇與香港抗爭運動扯上關係,學生時代參與雨傘運動、反送中抗爭,但她不認為自己走上八九民運流亡者舊路,「我覺得相似,但不一樣。」

這名與《蘋果》同年出生的女生,她的名字就是——劉珈汶(Carmen)。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我唔覺得我哋係被犧牲嘅一代,我相信2019年離散潮係非常之龐大,而大家喺海外亦都好積極繼續做緊一啲幫香港倡議、推動香港公民發展嘅工作。」Carmen20217月抵埗英國,去年首度在海外參與在中國駐英大使館外舉行的六四燭光集會,還獲邀公開發言。她認為,時至今日,中共政權愈來愈緊張海外怎樣評價六四,擔心中國民眾有朝一日因為六四事件撼動政權,「『平反六四』係需要嘅,『建設民主中國』就係後話,呢件事令到中共好敏感,你唔講佢會覺得舒服啲。」

「六四是民主火苗 令更多中國人覺醒」

Carmen認為六四是「火苗」,令到中國更多人有民主的覺醒,也感染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參與政治,接力為香港追求民主,所以六四燭光需要延續下去。

她憶述,對六四的記憶要追溯到初中時期,當時到外國親戚家中作客,第一次知道天安門事件。「佢係1980年代嘅早期移民,畀咗好珍貴嘅六四報紙同相輯我睇,雖然像素唔係好好,只係見到血肉模糊、屍體嘅影像,嗰陣都好震憾。」Carmen表示,雖然家人不會到維園參加燭光集會,但都會談論六四事件,而在中學階段有通識科,除了課堂討論之外,中六時參與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學會,自己還爭取在早會禮堂講六四。2013年,Carmen的文憑試通識科考獲5**,順利考入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上莊成為莊員後,更積極了解香港、中國與國際政治。

大學碰上傘運 經歷香港本土運動洗禮

大學時期碰上2014年雨傘運動,當年討論得最熾熱的話題就是「拆大台」、「六四無用論」,Carmen認為「嗰陣我某程度上都認同」。她解釋,香港要成為民主社會,不應該依靠中國大陸,香港才獲得民主,「大家睇中國對香港嘅角色有唔同、有差異,好似『光復香港』都有唔同角度嘅理解,有呢個差異係好合理,亦都係健康嘅討論。」經歷過香港本土運動的洗禮後,Carmen認為六四事件是中國一群人為爭取民主的過程,而發生在其身處地方附近,與台灣選舉、泰國政變、西藏與新疆議題一樣地同等程度關心。作為中大人,她也有在系會插旗擺街站、參與六四燭光晚會,也會響應每年一度為民主女神像掛黑布,清潔「民女」行動。

移居英國後,Carmen退下火線,在海外的六四集會成為參與者。今年六四,除了離散港人延續六四燭光外,她亦留意到倫敦六四遊行與白紙革命「聯乘」起來,在網絡散佈簡體字文宣,很多中國留學生勇敢踏出一步悼念六四。

劉珈汶出席國際特赦組織聲援鄒幸彤行動。

劉珈汶出席國際特赦組織聲援鄒幸彤行動。

中國留學生勇敢悼念六四是好事

「我覺得呢啲事係健康,火苗慢慢延續到其他人嗰度,因為六四發生喺北京,而真係有啲中國人其實佢哋為呢件事去關注,係一件好事。」她指出,過往維園燭光晚會之所以有用,是因為能夠引發不知道天安門事件的人作出關注,「遊行集會可能唔係最有用,但都唔係壞事,對未經歷六四嘅人,會留意六四事件,譬如了解天安門母親、流亡咗嘅學運人士。」

Carmen相信,中共在中國以外的地方,一定沒可能抹去歷史,因為學者會寫、海外會繼續遊行集會,「滅得一把聲,就自然有第二個人繼續講,無可能禁晒所有嘅聲音」。六四對於受中共極權壓逼的人來說、對於追求民主自由的中國群眾來說,「六四就係最有代表性嘅學運,如果唔繼續講落去,就會有人質疑:中國係咪無人支持民主㗎!」

《追新聞》記者 吳糸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