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居紐約的電影導演陳耀成(Evans Chan)最近完成了有關邵家臻的電影《停留是剎那》的初稿。這部95分鐘(完成中 work-in-progress) 的作品將於2025年3月22及23日(星期六及日)下午在《邵家臻和他的香港 Shiu Ka-chun and the Hong Kong he championed》 展覽(地址:35-39 London Street, Reading. RG1 4PS Conference Hall)中放映。觀眾需要預先登記。
【邵家臻先生追思會(英國場)】
日期: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地點:英國倫敦Hyde Park St. John’s Church(St Johns Church, Hyde Park Cres, Tyburnia, London W2 2QD)
【「邵家臻和他的香港」展覽活動】
日期:2025年3月22、23日(星期六及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地點:RISC Conference Hall(35-39 London Street, Reading. RG1 4PS)
主辦:Reading Hongkongers CIC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轉身天涯悼家臻
在2017年8月27日,與當時身為立法會議員的邵家臻雖然素未謀面,我向他發了第一封 WhatsApp 短訊:
邵家瑧先生,
你好!朋友代我找來了你的聯絡電話。
本人去年完成了一部有關雨傘運動的記錄片Raise the Umbrellas《撐傘》,曾經捲入了香港亞洲協會禁映風波, 《紐約時報》亦曾經報導:
Hong Kong Venue Cancels Screening of Protest Film, Citing Political Concerns (Published 2016)
《撐傘》後來移至外國記者協會首映,之後亦頗受好評。
戴耀廷說令他「下淚」《立場新聞》形容為「自傘運以來, 最精煉細說始末的紀錄片。」 台灣政大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教授表揚為「當代香港詩史」。
我亦乘身居紐約之便,帶着影片到多間美國大學放映及討論。 已經訪問過Indiana U、UC-San Diego、Yale。並將於九月份到Notre Dame及Duke放映座談。
香港方面,有社團安排了9月24日(Sun)7pm放映,以紀念傘運三周年,並計劃於放映後設座談會(9-11pm)。戴耀廷、黃台仰等已經應允。
我們誠邀邵議員出席主持座談會,令討論生色,更有意義!
希望能盡快回覆,讓我們展開宣傳。
Evans Chan
陳耀成
《撐傘》導演
原來家臻之前已經看過,所以欣然接受邀請,主持座談會。我長居紐約,並沒有因為這次放映回港出席。然而我委託朋友拍了放映會後的座談。當時戴耀廷、邵家臻、張秀賢三人已經是九子案的被告。黃台仰則因為旺角騷動而面對頗嚴重的暴動控罪。
我看座談會的片段時,意想不到地發現,除了黃台仰較為沉鬱之外,戴、邵、張三人竟然嬉笑怒罵地談即將面對的牢獄之災。(另一位座談會嘉賓是楊岳橋,他後來竟然捲入了47人案,而身陷囹圄,是始料不久。)
座談會上,戴耀廷說《撐傘》是傘運的1.0(第一集),續說:「Evans 應該拍 2.0, 3.0!」。其實,我30多年來——電影作品例如《浮世戀曲》、《北征》——都在記錄着這些年來,香港社會的滄海桑田。我當然仍然有興趣繼續下去。而這個座談會的視頻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於是我開始拍攝《撐傘》的延續篇《我們有雨靴》——那算是戴耀廷所謂的2.0吧!
而因為香港急遽的變化,《雨靴》從2018年的70多分鐘,擴充為於2020年《鹿特丹電影節》 首演的兩小時版本,並以2020除夕反送中街頭武鬥的場面結束。
於是順理成章地,我訪問了邵家臻 。如今反顧,於那2018年的訪問裏,家臻彷彿已經一語成讖地「昔日戲言(傘)後事,如今都到眼前來。」他那依稀是直視自己人生終局的直覺,令人欷歔!
也許從1989到2014的香港,可以用「浮世」形容。然而2019之後,真是頗有「亂世」之感。是因為這是亂世,及已定居海外吧——是30多年前,我已經成為了一位所謂散居的diasporic香港人——那訪問竟然是我們唯一的一次坐下面談的場合。
日後我發現家臻創辦的石牆花的一個特色是——為囚友找筆友。我與他在WhatsApp是從2017年8月開始到 2024年,斷續聯繫通訊,也算是筆友。當然他交遊廣闊,肯定不需要甚麼筆友。但今天返顧,覺得有點諷刺,因為已經有人形容香港本身是一個大的監獄。那我算不算也是他鐵窗外的其中一位筆友呢?
雖然通常都是短訊,但我也開始體會,有些來自他生活中頗為關鍵的時刻——他出獄那天,被浸會大學解僱的當天,都立刻發短訊給我。後來我發現,他告訴我「石牆花挨不下去」的短訊,竟然也是他內部展開緊急會議,決定解散的當天!
我很珍惜與他於WhatsApp裏的交接,例如他會傳一張照片來,展示他在公園中平躺的腳——他在曬太陽。也有一次,他去探戴耀廷,這樣告訴我:
Benny原本同四個殺人犯同倉,四位都係長者,有殺妻的,他們常常因小事爭執,戴做和事佬,笑說自己是中神通,其餘的當然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後來再加入三位,現時是八人期數,製作政府文件夾。
我答:他們現在是八大派?
他說:正是,不過唔知佢(戴)係咪最好打!有兩個是南亞裔!!華山論劍
因為我自己的檔案庫中有許多相關家臻的片段,也知道那2018年的訪問中,還有許多豐富感人的細節,加上我與他數年來,隱約算是「交淺言深」的WhatsApp通訊;遂於弔亡的情緒下,剪輯出《停留是剎那》。然而是很奇妙的緣份,上次促成我拍攝《雨靴》是因為陳清僑兄在2018年,於嶺南大學的文化研究系為我舉辦了一個電影回顧展。而這一次他又剛在英國舉辦了《邵家臻和他的香港》展覽,因緣際會期又再催生我的這部新作。
然而觀眾不應視在展覽中放映 ,95分鐘(完成中 Work-in-progress)的版本為一部有關邵家臻的傳記紀錄片,因為我欠缺他早年的資料;而應視為一部我個人追憶家臻的電影散文。當然我也希望能描畫出他從「佔中十死士」開始,到生命盡頭的動人的身影。
邵家臻有深刻的文藝修養,所以影片從他的立法會辦公室內貼起的Pina Bausch電影海報開始。那是德國導演溫達士Wenders的紀錄片。而已故的Bausch是所謂舞蹈劇場(Dance Theatre)的近代巨星。家臻說,曾經在 YouTube看過Bausch自己的表演。因為她罕有親身演出,所以肯定是Cafe Muller。我於片中數十秒的節錄,也應該傳遞出作品深沉的悲慟,皆因那是Bausch喪夫不久之後的傑作。Cafe Muller曾經感動無數人,包括西班牙大導演阿莫多瓦Almodovar(他曾於電影Talk to Her節錄了頗長的一段)。
家臻常以詩詞表達自己的感情。石牆花的終結是「花開花落有時盡」。他在立法會作「最後」發言時,引述了林徽因情韻沁人的「停留是剎那」之句。此外,他曾在 WhatsApp 中向我說:「但往事並不如煙」——應該也是在引述章詒和反右回憶錄的經典作品。書的港版名為《最後的貴族》。書內點題的篇章追述康有為女兒康同璧的教養,勇氣與情操。家臻也彷彿在向我示意,知道我拍過兩部由廖啟智和陳令智飾演康有為康同璧父女的電影。
我不知道是否「最後」,但邵家臻肯定是香港的靈性——又甚至是「聖靈」?——的貴族。我是個無神論者,但影片最後觸及他的基督信仰,因為我感到一個程度上,他視自己為一位殉道的基督徒。因此我於片中用了幾首女高音的宗教歌曲,包括《彌賽亞》中的 <神是牧者>,還有大家都應該熟悉的 <聖母頌>。
我紐約的家居臨近赫遜河,黃昏時我經常沿河漫步。某次我傳給家臻兩幀河畔的斜輝夕照,他回應說:「赫遜河談中國歷史。」他是在引述名史學家黃仁宇的著作《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而終於家臻太匆匆地流進歷史了。
令人緬懷的香江歲月中,我想,如果有一本「良知良能」史,「邵家臻」將是册中一個永遠麗亮的名字。
家臻,一路好走,Rest in Peace!
作者:
導演 陳耀成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