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病逝|六四後積極帶領中國走出外交孤立 任內修補中美關係 對台強硬曾引發台海危機

中國前國家主席兼中共中央前總書記江澤民病逝,終年96歲。江澤民在89六四事件後當政,中國因血腥鎮壓學生運動,而遭國際社會譴責及孤立。江澤民執政期間採取偏進取的「大國外交」及「周邊外交」路線,積極出訪並與各國建立雙邊關係,他提出國際秩序是以和平共處原則為基礎,強調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及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又指中國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江澤民主政13年見證中美關係改善,從初期遭美國制裁至90年代後期與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先後互相訪問,成功令中美關係走出六四鎮壓後的低潮。中國於千禧年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成功贏得2008北京奧運及2010上海世博主辦權,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里程。

改善美中關係 領中國走出西方外交孤立

中國因在六四事件血腥鎮壓學生運動,而遭國際社會譴責,其中美國對中國實施一系列軍事及經濟制裁措施,包括暫停向中國出售武器及停止與中國進行高層核能及軍事會談。美國政壇在後六四初期對華採取強硬態度,例如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當時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Bill Clinton)批評中國政府為「屠夫」和「劊子手」,他承諾會把人權議題與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掛鉤。

1993年,中美爆發外交衝突,美國指中國貨輪「銀河號」 向伊朗運送化學原料,於是在印度洋海域強制把船隻截停,並要求登船檢查。中方堅持沒有運送化學原料,最終雙方同意經沙特阿拉伯方面登船檢查,其後確認一無所獲。銀河號事件進一步令兩國關係陷入低谷。

1997年,江澤民出訪美國開展「破冰之旅」,由時任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及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同行,是六四事件後中國領導人首次訪問美國,也是繼鄧小平1979年訪美後,中國領導人對美國最重要的一次訪問。江澤民與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就中美關係等達成共識,雙方發表《中美聯合聲明》,致力建設戰略伙伴關係。克林頓稱江澤民能想像一個不同於現在的未來,稱讚他是一名有遠見,有非凡智慧及精力充沛的人。克林頓於翌年回訪中國,展開為期9天的行程,除北京外先後到訪西安、上海、桂林及香港,中美領袖在短時間內互訪,標誌中美兩國關係改善。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對南斯拉夫發動轟炸行動,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遭到轟炸,導致3名中國人被炸死,至少20人受傷。美國堅稱事件屬誤炸,並向北京致歉。隨後中國國內爆發針對美國的大規模示威,江澤民雖然支持愛國示威,但亦要求地方避免出現過激行為,最終中美雙方達成賠償協議。

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江澤民隨即致電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表達慰問,江譴責「所有恐怖主義暴力行動」,並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支持美國對阿富汗展開軍事行動。911後事件中美交往頻繁,喬治布殊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出訪中國,就中美關係及反恐等議題交換意見,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

對台採強硬路線 引發第三次台海危機

江澤民對台灣問題整體採取強硬態度。1995年1月,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提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8點主張,稱為「江八點」。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則於同年4月提出「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藉此自然見面」的「李六條」,以回應「江八點」。

同年5月,在美國克林頓政府及美國國會同意下,允許李登輝以私人身份非正式訪問美國。李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公開演說。中國其後召回駐美大使李道豫以示不滿,並關閉對台灣溝通管道。

錢其琛於其書籍《外交十記》指出,李登輝訪美一事「令人震驚」,因為在美國宣佈允許李訪美一個月前,時任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Minor Christopher)還親口對錢其琛承諾,不會讓李登輝訪美。2名美國駐北京前大使也表示,克里斯多福先向中方保證不允許李登輝訪美,但隨後克林頓在國會壓力下違反承諾。

在中共鷹派推動下,新華社於7月發出新聞,宣佈共軍二砲部隊於7月21日至28日舉行飛彈試射演習,目標對準距離基隆港約56公里的彭佳嶼海域附近。共軍密集進行軍事演習,企圖影響同年12月的台灣立委選舉,以及1996年3月台灣首次總統直選,引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當時台海形勢緊張,美國先後在12月19日派尼米茲號航空母艦(USS Nimitz)戰鬥群通過台灣海域,翌年3月再派出獨立號航空母艦(USS Independence)戰鬥群在台灣東北海域部署。1996年3月,李登輝成台灣首名由全國直選產生的總統,讓江澤民大感不滿。

外交政策轉守為攻 強調中國不會對世界構成威脅

有別於鄧小平路線,江澤民當時是中國出訪最多的最高領導人,他以密集的「元首外交」核心政策維持和主要大國之間的合作關係,有分析師把江澤民的戰略稱之為「大國外交」。1997年中共十五大,江澤民提出國際秩序是以和平共處原則為基礎,強調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及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又指中國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今後中國發達起來了,也永遠不稱霸。中國人民曾經長期遭受列強侵略、壓迫和欺淩,永遠不會把這種痛苦加之於人」。

江澤民任內推動區域合作機制,成立沒有美國參與的國際合作平台。2000年,博鰲亞洲論壇(Boao Forum for Asia)在中國海南博鰲鎮召開大會後宣佈成立,博鰲也是論壇總部的永久所在地。博鰲亞洲論壇最初由25個亞洲國家及澳洲共同發起,旨在增進亞洲各國協調和合作。2001年,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印度等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涉及打擊恐怖主義、分離主義與各種犯罪活動等,這是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中國千禧年初加入世貿 成功申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

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其後六四事件令入關談判中斷。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同年中國成為世貿組織觀察員。江澤民任內與多個國家建立經濟關係,1997年下半年,中國分別與新西蘭、南韓、捷克等就世貿問題達成雙邊協議,並與智利、哥倫比亞、阿根廷和印度就中國加入世貿的雙邊貿易展開談判。

1997年江澤民應克林頓邀請訪美,兩國認為中國全面參與多邊貿易關係,符合雙方利益。為此,中美同意往後加強談判。1999年,中美終就中國加入世貿達成雙邊協議,加快中國入世進程及推動中美經貿關係。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傳媒以中國「進入世界」形容事件。

根據世界銀行,江澤民1989年開始當政時,中國在全球經濟體排名第11,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他任內一路超越西班牙、俄羅斯、加拿大、意大利。江澤民在2002年交棒時,中國已成第6大經濟體。

江澤民任內曾兩度申辦夏季奧運會,中國首先在申辦2000年奧運中敗給澳洲悉尼。1998年中國決定再次由北京申辦奧運。2001年,國際奧委會在俄羅斯莫斯科經過兩輪投票,從5個城市中選出北京作為主辦2008年奧運的城市。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當時已卸任的江澤民亦有公開現身。另外,中國上海亦贏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辦權,江澤民形容上海世博會能為中國的改革發展增加新動力。

與俄國簽署割地協定

1991年5月,江澤民與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簽署《中蘇國界東段協定》,處理兩國之間大多數的邊界爭端。中國主動放棄取回外興、烏東和庫頁島三處中蘇邊界東段具爭議土地的權利,這3處共100多萬平方公里原屬中國的領土從此被永久割讓,蘇聯其後於同年解體。1994年,中國與俄羅斯簽訂《中俄國界西段協定》,把中俄邊界「西段」蒙古、新疆一帶具爭議的60多萬平方公里原屬中國領土永久割讓予俄羅斯。往後中國再與俄羅斯簽訂一系列邊界條約及外交文本,進一步確認上述兩項協定。

標籤: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