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第3年.追專訪|說不出的痛!張虹記錄烽火難民 離散烏克蘭人唔想睇

烏克蘭戰火踏入第三年,戰線綿延1,000公里,烏俄雙方都不可能投降。香港導演張虹與拍檔林偉鴻移英時剛好碰上戰爭,冒險深入波蘭、烏克蘭利維夫(Lviv)戰地,拍攝一連兩集的烏克蘭紀錄片。第一部曲選擇在倫敦北部一間大學校園試映,現場討論氣氛熱熾,無疑為導演帶來鼓舞。然而,在倫敦的烏克蘭人卻婉拒了影片在社區放映,得到的回饋是:「看過別人拍攝烏克蘭影片後感到不舒服、不開心。」令張虹不禁反思,這兩齣紀錄片如何好好地放映,面向的觀眾群又可以在哪裏找呢?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Red Kalyna」代表烏克蘭人堅毅

第一部曲是的片名暫以代表烏克蘭的花「Red Kalyna」命名,張虹坦言仍未找到一個合適的片名,原因是Red Kalyna代表烏克蘭人的堅毅,但作為片名,一來沒有人懂得讀,二來作為片名也不太合適,只是試映時當被問起片名時好向人交代。她說:「想搵一個好簡單嘅名,好似以前啲片咁,但未搵到,如果真係好簡單,就係叫『難民』。」

在片名上費煞思量,揀選放映地點也不容易。移英後第一套紀錄片選擇在校園試映,來自香港,以至英國本地人都前來支持,給予真誠的回饋,令張虹十分鼓舞。然而,在英國的烏克蘭社區不願意放映,「佢哋唔想放,我無詳細問佢部戲邊個位令到佢哋唔舒服、唔開心。」張虹以換位思考想到,過去幾年,自己都會考慮香港的紀錄片想不想看,「佢哋唔想睇,我可以明白。」

▲ 張虹移英後延續拍攝紀錄片,深入烏克蘭記錄難民日常。

▲ 張虹移英後延續拍攝紀錄片,深入烏克蘭記錄難民日常。

戰爭反映世界充斥不公平、不公義

第二部曲仍在處理後期製作,張虹與林偉鴻親身踏入戰地利維夫,在墳場、教堂、小型電視台,都能感受到死亡十分貼近。她說:「我哋去教堂影埋婚禮,有一對新人嘅男士係軍人,爸爸亦都係軍人,我喺度諗,佢哋結婚都好勇敢,新娘會唔會諗:老公遲啲返唔到嚟呢?或者係返咗嚟點樣呢?」二人遊走當地戰地醫院,滿眼都是斷手斷腳的傷者,「佢哋(傷患)都有傾有講,唔知係咪醫療人員想營造氣氛,等大家唔好咁慘。」

張虹訴說,選擇記錄俄烏戰原意想知道「戰爭是甚麼?」完成拍攝後,自覺只懂得皮毛,反而看到世界的不公平、不公義,不禁要問:「點解死咁多人?佢哋點過生活?」在烏克蘭長時間打仗的環境下,隔日就聽到拉響警報,「我哋去咗第3、4日,已經有炸彈炸落嚟……初初有啲緊張,使唔使匿埋去地洞,但見無人郁,自己都唔郁。過多幾日覺得好煩。我好討厭普京,因為搞到我好煩,喺嗰度生活好唔容易。」

固有文化非能一脈相承

她不諱言,他們這一代在香港繁榮穩定時期成長十分幸運,是經濟成果的受益者。反觀烏克蘭,他們早已在10年前為打仗作好準備,他們哪有時間好好過日子。俄烏戰開打後,烏克蘭族群各散東西。當一個地方要承傳文化,張虹認為語言就是載體,「離開自己地方,個人甩咗、冇咗,我哋文化保留唔番,我自己比較悲觀,因為後生係唔識中文、識好少中文,無咗語言嘅載體,好難保留到文化,可能我哋係最後嗰批。」

香港已經發生了轉變,有根有據不是憑空想像。張虹感嘆,美籍華人執導的《摘金奇緣》就很不真實,完全就是洋人眼中的中華文化。「打鑼食飯係荷李活片1930年代中國人嘅做法,呢樣係洋人眼中嘅華裔生活,係好奇怪嘅情況。」她以羅馬帝國作比喻,羅馬千多年文化也有終結的一天,這次輪到中華文化,「元朝斷過、清朝斷過,我哋咁多年嘅文化唔係一脈相承;唔知中國文化會點,其實冇㗎啦,我希望係錯,悲觀嘅人係錯,但我都唔敢隨便樂觀。」

記者 李度報道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