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熙周三(8日)在立法會提出口頭質詢,關注到已移居海外人士「回流醫病」,「食窮我哋特區政府」,建議醫管局就診等服務設立「離港限制」,限制這批人士使用醫管局轄下服務或另設收費,醫療券等福利亦應調整。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回應不同意「外人」的說法,指該些市民同持有香港身份證。梁熙翌日再上電台解畫,「刀口向外」是指令每一分一毫的公帑都用在市民身上,而「刀口」並非對着中國大陸,希望政府能劃一處理社會福利,與要求申請人連續居港最少1年、離港不超過90日,才能獲得高齡津貼的相關政策看齊。
《追新聞》接獲移英港人反映,香港已逐步向長者「開刀」,上月社署將其母親每月定期過戶的「長者生活津貼」突然從銀行戶口中抽走,估計社署已掌握出入境紀錄,一旦離港90日或以上已自動停發生果金。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長期病患憂香港大陸化遲早派仿製藥
另一名長期病患的Sandy(化名)接受《追新聞》訪問時表示,自己移民前已將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療紀錄帶到英國,讓家庭醫生(GP)盡快轉介到專科定期覆診,目前每種藥物動輒9.9鎊(約94鎊),只有一個月份量,與香港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診金80港元、最多獲發16星期為一單位的藥物只需15元相比,確實構成經濟負擔。
Sandy指,自己相信英國NHS醫療系統,雖然每次在藥房拿回來的藥物都是不同藥廠,但成份完全一樣,與香港公立醫院提供的藥物品牌較為穩定相比,可能會引起剛來英國的港人感到困惑。她說:「我隻藥每次攞番屋企都係唔同牌子,問過做藥劑嘅朋友,佢哋話NHS採購時要分散風險,確保供應穩定,但一定唔會係印度生產嘅仿製藥;加上香港就愈嚟愈大陸化,而家連花清瘟變咗能醫百病嘅『神藥』,而喺香港攞番嚟嘅藥隨時係簡體字嘅『布洛芬』、『撲熱息痛』,聽到都驚。」
Sandy都有聽聞有移英港人無法進入英國專科系統,需要兩邊走醫病,甚至要返香港拿取處方藥,也有香港退休公務員及家屬返香港免費睇公家醫生。她提醒,長期病患者在英國需要拿取超過3種處方藥,可以向藥房申請「處方預繳證明」(Prescription Prepayment Certificate, PPC),3個月收費為32.05鎊(約306港元);12個月收費為114.5鎊(約1,093港元)。
NHS「處方預繳證明」減輕藥物負擔
移英港人陳太(化名)也是長期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差不多每一、兩個月就要攞新藥,長此下去,藥費壓力不少。她經藥房姐姐介紹後,採用PPC,每月定期銀行過數10鎊左右,相信全年藥費負擔減輕不少。
「藥房姐姐問我知唔知咩係PPC(Prescription Prepayment Certificate),佢遞咗張單張畀我睇,話可以係個App申請,我就現場即刻申請、即刻搞掂。我當時食三、四㮔藥,差唔多即時要畀30幾鎊。因我㨂咗PPC一年無限制處方藥,即刻交咗好似唔使10鎊(月費),就攞咗原本30幾鎊嘅幾包藥。」
陳太表示,香港社會開放,港人食開「四方飯」,留學、外派、旅居、移民本相信是不少港人生活勢態;批評民建聯指移居海外港人是「外人」,在沒有提出客觀數據下指「外人」食窮特區政府,是分化港人、矮化海外港人,利用港府隨時連續3年錄得千億財赤引發的社會不安情緒,將本來是港府以及專責監督政府施政的立法會議員的責任,不公、無理轉移到海外港人身上,希望港人不論境內外都不要上當。
建制議員避談公務員減薪推卸千億財赤責任
梁熙周四(9日)接受香港電台《千禧年代》訪問時提到,很多已移民的人患大病回港醫治,例如「換菠蘿蓋」(換人工關節),海外要10多萬港元,但在香港只需5,000元,有移民人士「特登返嚟醫」,認為有「佔用香港資源」之嫌。他希望政府能劃一處理社會福利,如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公屋申請等等,都要求申請人過去居住香港有一定日子,而這些政策也要有一致性,才能令政府支出受控,「都係《基本法》要求我哋咁做」。
他還指香港一年醫療開支佔約1,000億港元,政府卻未掌握回港醫病的相關數據,而海外移民者則繼續拿香港福利,當中包括醫療券,「兩公婆可以儲埋萬六蚊番嚟用」,加上持續進修基金、資助安老宿位,以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等等。他重申,資源充足「大把錢時梗係無所謂啦」,但在政府庫房財赤下應要作出相應調整。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