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節・專訪|為保護影片免被充公 《血在燒》導演連人帶片離港:不能讓受訪者陷險境

第二屆香港電影節(英國)周六(18日)揭幕,今年揭幕電影是「史詩式」反送中紀錄片《血在燒》(If We Burn),片長達4個半小時。導演梁思眾(James Leong)與李成琳(Lynn Lee)過往以香港為家,反送中運動期間一直身在前線拍攝,見證香港人由和平遊行到逼上梁山,勇武抗暴。惟隨着「港區國安法」實施,兩人為了保護影片與片中受訪者,毅然告別香港這個家。兩人接受《追新聞》專訪,李成琳冀電影向觀眾還原在警暴與權力失衡下,香港人作暴力反抗是否具正當性;梁思眾稱無人能完整記錄2019年發生過的所有事,但更不想只剩被官方定性的版本,希望有更多人製作電影傳後世,勿讓歷史被消失。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在2014年傘運時,大家會對打爛一隻窗非常緊張,擔心破壞整場運動;但到2019年當有很多隻窗被打爛,卻獲得無數人支持。那刻你會想,究竟發生了甚麼事?當事情繼續發生,你就明白到,香港人今次是認真(people are serious)。」李成琳說。她與梁思眾以英語接受《追新聞》記者越洋視像訪問,還很清楚記得2019年示威者在7.1佔領立法會那一幕帶來的震撼,「當我回頭隔着窗看,見到無數人組成人鏈不斷地傳遞物資、做心心手勢,當中有不少Uncle、Auntie或上年紀的長者,我心想:天啊,這場面即使對香港而言,也令人非常驚嘆。」

梁思眾與李成琳對上一齣香港社運紀錄片是2014年拍攝的《傘上︰遍地開花》(Umbrella Diaries: The First Umbrella),曾代表香港角逐2018年台灣金馬奬最佳紀錄片,亦曾在「佔中九子案」的審訊被用作呈堂片段。然而若跟2019年對比,梁思眾坦言拍攝感受是完全不同,形容整場運動已去到另一層次,「這已不止是一場運動,尤其在7.1佔領立法會,你見到現場已沒有人會再提出疑問,大家只會自發地去做認為需要做的事,這是很罕見」,他略為停頓續說:「這是很難解釋……你可以見到最真實的香港(the heart of Hong Kong)。」

梁思眾在香港出生與成長,父親梁普智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其作品《乒乓》(1986年)也是今屆香港電影節其中一齣放映電影。梁思眾與來自新加坡的李成琳是合作多年的「情侶檔」獨立電影製作人,拍攝過多齣得奬紀錄片,包括以香港無家者為主角的《曙光球隊》、有關中國廣東省烏坎村村民維權抗爭的《烏坎:執政風雨》。兩人自2011年起搬回香港並以此為家,期間不斷為海外電視台拍攝有關香港政治與社會議題的紀錄片。當2019年6月反送中運動爆發時,他倆早已開始拍攝了一段時間。不過,正式萌生製作成電影的念頭,是在7.1佔領立法會之後一天,「這是香港正在發生的歷史時刻,當時我們想:這是電影,我們要製作這部電影。」李成琳說。

《蘋果日報》被逼停運促使決心離港

梁思眾與李成琳最初的構思,是將7.1佔領立法會剪輯成個半小時版本的《血在燒》,並已迅即於2020年初鹿特丹國際影展(IFFR)作世界首映。惟隨着運動延續及衝突不斷升級,初版《血在燒》已不足以呈現運動全貌,兩人都認為有需要製作一個更長的版本。然而他倆在反送中運動期間,要長期在前線拍攝,根本無法抽身剪輯長版《血在燒》,所以便先將拍攝到的重大事件,製作成相對地較短的新聞紀錄片給海外電視台報道,打算待運動稍為緩和,便進行長版《血在燒》的剪輯工作。

不過,香港局勢隨後急轉直下,中共於2020年7月實施「港區國安法」,其後大舉搜捕參與初選的民主派人士,2021年6月更凍結《蘋果日報》資金,使其被逼停運,令梁思眾與李成琳無法再安心留在香港,「當看到開始拘捕記者,我們就考慮離開……可能是過慮,我們可能不是在甚麼名單之上,但我們不想影片有被當局充公的風險,尤其我們拍攝過很多參與運動的人,我們不能讓他們陷入險境。」梁思眾說。兩人因此先將多達10至12 TB容量、數以百小時的影片分批送到海外安全地方,再毅然在2021年夏天告別居住了10年的家、也是梁思眾出生地的香港,以在海外完成長版《血在燒》的剪輯工作。

長版《血在燒》最初是5小時紀錄片,後來稍微縮短為現在的4小時25分版本。運動期間多場重大事件,包括7.1佔領立法會、中大保衞戰、理大圍城,梁思眾與李成琳都是身在最前線拍攝,「我們盡可能都會在現場。但整場運動很多事會突然發生,有時候即使你已在現場,也無法觀察到所有在發生的事,可能只是相隔短短10米,就已錯過了一些重要場面。」他以拍得很出色的《理大圍城》為例,「我看過《理大圍城》後才發現,原來當日理大有很多故事我們也不知道。」梁思眾說,部份重要事件例如7.21元朗站與8.31太子站,亦無法趕及到現場拍攝,所以《血在燒》片中有使用到當日在場採訪的《立場新聞》記者何桂藍與網媒《米報》的直播片段。

正因如此,梁思眾認為根本無人可以完整紀錄整場運動,大家只能盡量拍攝及作出不同演繹,越多越好,令不同立場的人包括藍絲,可以由不同角度對整場運動進行討論與反思,而不是現時只剩下被官方定性為「暴亂」的唯一版本,他希望《血在燒》可以提供有別於官方的版本講述2019年的運動。李成琳坦言,《血在燒》雖然是講述事實,但很難完全客觀,因為不可能只靠一齣電影就兼顧所有發生的事,而他倆相信,有很多人在2019年都拍了很多不同的片段,因此他們鼓勵有心人製作成電影,當越多電影出現,有越多不同的聲音,歷史就無法被消滅。

昨日烏坎,今日香港

兩人在2012年拍攝的紀錄片《烏坎:執政風雨》,見證烏坎村民維權運動的起落。李成琳說,雖然香港比烏坎大很多,但香港的演變卻讓她想起了烏坎的結局,兩地同樣在中共治下,當權者向人民作出了承諾,人民一度也對前景很樂觀,但最終全部承諾都沒有兌現過;當人民提出質疑,結果不是被入獄,就是有很差的下場,她坦言至今仍為烏坎的結局感到很壓抑。

不幸地,李成琳在拍攝《血在燒》時,同樣為香港的情況感到難過,他倆追蹤拍攝的示威者原本是參加和平遊行,到最後卻被逼走上以汽油彈對抗警暴的道路、甚至有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心理準備,讓她覺得心痛。47人案被告之一的朱凱廸與何桂藍在《血在燒》之中都有受訪,當得悉兩人被捕及控告,李成琳坦言感到震驚,尤其朱凱廸是和平、理性及有原則的社運人士,片中也見證了他對示威者暴力抗爭的掙扎。她本人在拍攝時對暴力抗爭亦不斷反思,但就如立法會在7.1被佔領後,圓柱上有人塗鴉了一句口號:「是你教我們和平遊行是沒用」,《血在燒》想還原的,就是當經過這麼多年和平請願後,換來是催淚彈鎮壓、權力失衡、對人民施加暴力,而人民就作出暴力反抗,「究竟何謂暴力?暴力何時是合理?被欺壓時暴力地反抗是否具正當性?我不想作出結論,也很掙扎要作出結論。」

在拍攝過香港近十年兩場大型社運的紀錄片後,梁思眾說若回顧歷史,香港所發生的事情跟其他國家相比,其實是相對溫和,但當親身見證,尤其是發生在自己的家,就需要更多時間去自我調節。電影的英文名字「If We Burn」,取自示威者的口號之一「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他說這句英文口號在理大圍城期間,有人塗鴉在地上,正好反映了香港人在整場運動由原本和平,最後演變為決心跟對方「攬炒」,希望透過戲名也能讓觀眾了解這場運動。

梁思眾坦言,不知道未來仍能否再回香港,因為以往那個充滿活力、有趣的香港,已經不復存在,但他知道有很多人留守,仍然抱着希望及繼續堅持,「我們離開了的人不應評論……他們非常勇敢,值得大家尊重。」他與李成琳下一步會先處理《傘下》(《傘上︰遍地開花》的下集)的剪接工作,希望延續香港人未完的故事。

香港電影節場次及售票詳情:https://www.hkff.uk/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