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領導的工黨政府於2025年5月12日發表移民政策白皮書《Restoring Control over the Immigration System》,引發廣泛討論與不少港人社群的焦慮。白皮書主旨在於重建對移民制度的掌控,尤其強調提高英文語言門檻、改革《英國生活知識測試》(Life in the UK Test)、修改永居與入籍的規範,並重申「所有移民途徑需可持續並符合英國社會承受能力」。這份政策文件本質上是回應英國國內對淨移民數字高企的長期不滿與選民壓力,其所描繪的政策方向意味着英國將進一步收緊移民流入。但在此背景下,雖然白皮書未明言變動BNO或BNO Visa的條款,卻以語境方式將其置於潛在審視之列,這一點值得港人關注與理性面對。
BNO列「臨時因素」對港人政策穩定性構潛在威脅
首先應澄清,這份白皮書的內容並未包括對BNO Visa的即時修改。目前港人透過BNO Visa前往英國的通道仍然存在,且申請人亦可依法依時申請永居與入籍。然而,白皮書多次使用「臨時性人道方案」(temporary humanitarian routes)來形容包括BNO與烏克蘭簽證在內的移民計劃,這種措辭已構成潛在政策重估的伏筆。尤其當烏克蘭簽證本身並不包含永久居留路徑,而BNO Visa理應具備通往公民身份的合法規劃,兩者卻被一併納入「temporary」分類,將削弱港人對政策穩定性的信心。這種語言上的模糊甚至可以在未來被政策制訂者用作修訂BNO政策的理據,特別是在政治局勢或移民壓力劇變的情況下。
白皮書亦指出,「近年來高淨移民數字主要來自非歐盟國家,包括烏克蘭與香港的臨時人道遷徙計劃」,此段表述不僅彰顯政策制定者將BNO視為一項量化的「移民壓力來源」,更進一步說明工黨政府已不再以歷史責任或國際承諾作為BNO政策的核心論述。在這種政策語境下,BNO政策將更易被納入英國整體移民數量調控的範疇當中,與其他經濟類、家庭類移民無異。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當局近來對留學生簽證與照護工作者簽證已加以嚴控,BNO Visa若失去特殊性與歷史定位,未來也很可能面臨同樣的收緊命運。
輿論演繹過度政治化忽略民意根源
然而,在這樣敏感的政策轉折期,坊間部份自媒體與社群平台已將白皮書解讀為針對特定政黨的政治陰謀,甚至將整體移民政策問題簡化為黨派之爭,這其實忽略了更深層的結構問題。工黨轉向支持收緊移民,並非因其背棄進步立場,而是反映當下英國主流社會對移民規模的普遍焦慮。事實上,Reform UK等右翼政黨之所以迅速冒起,也正是因其順應了「控制移民」這一跨黨派共識。因此,無論工黨、保守黨或其他新興勢力,對移民制度的壓縮趨勢已成為英國政界的共同基調。港人若僅將此事視為政黨鬥爭,無疑將忽略政策變化的根本動因,也會錯失爭取合理權益的理性空間。
港人應主動爭取「國民回歸」的身份定位
面對這種情況,港人社群與關注組織不應只是被動等待或憤怒批評,而應主動制定策略,明確提出政策立場與制度建議。BNO政策作為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應不被視為一般的移民措施,而應納入「國民回歸政策」(repatriation policy)架構中,予以永久性制度定位。這樣的身份定位修正,既可彰顯英國對歷史責任的延續,也能讓港人獲得與英國國民相當的法理地位。港人社群應聯合組織專業律師、公關與政策研究人員,撰寫正式的政策立場書,向工黨政府及內政部正式提交,要求修正白皮書中將BNO視為「臨時因素」的措辭,並確認BNO政策將不受「移民淨值控制政策」的影響。
港人勿以「貢獻論」自我綁架 應展現融入文化
另一方面,港人不應僅依靠個體「貢獻論」來維護自身權益。雖然社區中確實有眾多港人積極投入教育、創業、醫療與志願服務,但每一個人的貢獻方式與層面各不相同,若政策以「貢獻值」作為標準,將無可避免地造成不公平。更理想的方向應是集體地、有系統地向社會展示港人如何參與英國地方社區、文化融入與民主參與,強調港人群體在英國社會中所具備的正面影響與文化兼容性。例如鼓勵港人積極登記選民、參加地方議會選舉、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參與志願服務,甚至在地方層級上與主流社群建立協作平台,都是在制度上建立正當性的具體方式。
最終,港人在這場移民政策轉型下所面對的並非僅是制度的不確定性,更是一場「敘事地位」(narrative status)的重建之戰。如果港人持續以受害者、被庇護者的姿態存在於公眾敘事中,其政策地位自然難以穩定;唯有主動建構「我是英國人之一份子」的論述、以行動嵌入英國的文化與制度,方能在政策語言與社會觀感層面取得持久的正當性與支持。
BNO政策的穩定性並非來自任何一屆政府的善意,而是來自港人自己主動塑造的制度認同與公共論述。在距離下次英國大選尚有一段時間的當下,正是港人社群發聲與組織影響的關鍵時機。此時不行動,待政策真正轉彎時,已為時過晚。港人若真心希望在英國立足,未來應以政策語言為武器、制度倡議為策略、文化融入為基礎,才有可能將自身從「移民統計數字」轉化為「國民身分敘事」的主體。這才是回應白皮書的最佳方式。
作者:王天賜
政策評論員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