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港人對移民政策白皮書的不同取態
由首相施紀賢公布 Restoring control over the immigration system white paper(下稱「白皮書」),銳意控制英國移民人數開始,在網上引起不少在英港人的熱議,擔心BN(O) visa 政策受到白皮書的牽連,影響他們的生涯規劃與財政壓力。有人因此發起聯署,要求豁免 BN(O) visa 於白皮書之外;又有人提出 BN(O) 平權運動,令港人重新獲得英國國籍;也有人認為若白皮書將 BN(O) visa 納入其中,便以司法覆核推翻。
不過,不少在英港人的網上群組中,大部分資訊仍是以「食買玩」為主。我亦看見一些社交網絡的貼文,寧願放鬆心情四處玩樂,懶理白皮書的影響。某天,我遇上一位同期移民的在英港人,言談間提及白皮書,他帶點自滿的表示:「我們香港人與其他移民不同,因為我們比較有錢。白皮書要處理的,是那些低學歷、低技術及低收入的移民,與及乘搭小艇進入英國,需要申請政治庇護的非法移民。」不過,他似乎忘記了有許多「反送中」的手足,還有積極追求自由民主的低收入人士,是走難來到英國,部分人更要申請政治庇護,過著艱難的生活。
到底白皮書對在英港人有多大影響?會否有追溯力?會否由5+1變成10+1?會否以計分制來決定申請永居年期?會否提升英語測試難度?全部問題仍是一個謎,皆因工黨政府只承諾會在今年內公布白皮書各個實質建議,我們惟有等候最新消息。然而,除了聯署反對白皮書,去信國會議員表達意見,我們還有甚麼可以做?抑或「煮到嚟就食」,生活一切如常?
移民是個陌生人?
至於我,當施紀賢提及「an island of strangers」(陌生人的島嶼)這個言論時,感覺不大好受。作為新移民,要離鄉別井,又要面對工作和嚴寒生活的挑戰,生活並不易過。現在,總算安頓下來。本來在不久將來,我已可以申請永居,再過一年入籍,便成為英國公民。然而,若將移民定性為陌生人的時候,就算白皮書無追溯力,無需延期永居入籍,但我會否因膚色,成為融入英國社會的障礙?另外,本已日漸減少的種族歧視,會否重臨英倫?
後來,我將對白皮書的憂慮,和本地朋友分享。其中一位是我在英國教會的牧師,他不單關心我,更願意為在英港人發聲。他向本區國會議員發信,表逹白皮書對在英港人帶來的潛在影響。他又在教會會議中,提出以教會名義關注移民問題。他還邀請我在教會周刊內,撰文分享我舉家移英的緣由、移英後的生活、與及對白皮書的感受。在牧師的鼓勵下,我克服對英語寫作的恐懼,加上ChapGPT的潤飾,便寫出在周刊分享的文章。在星期日崇拜時,不少教友們都以親切的態度,回應我在周刊的文章,表示他們當我和我一家是自己人,從沒有當成陌生人看待,更為首相的言論向我表示歉意。作為這所教會唯一香港家庭,我們受寵若驚!
本地人對移民的取態
不只是教會,我身邊的英國朋友,都異口同聲反對「an island of strangers」的言論,因為破壞了英國多年以來的善待被壓迫者的文化,認為這對移民融入社會大大不利。一直以來,當我向本地人提及為何要離開香港時,他們都會帶著同情的眼神,表達至誠關懷,並對2019年香港發生的事情感到痛心。他們亦欣賞我一家在融入英國生活的努力,又會主動邀請我們去參與社交活動。有朋友也認為現今移民數目過多,加重社會的負擔,但對於已進入國內的移民,以及要面對政治風險的外來者,他們卻毫不抗拒的表示歡迎。
去年發生在利物浦南港(Southport)的事件,便證明了英國國民對移民的態度,和我的親身體驗無異。當時,極右人士以南港謀殺案兇手為回教徒這假消息為由,在英國各地進行反移民暴動,破壞難民酒店,甚至搶掠一般商店和公共設施,結果引來各地民眾自發組織反暴動抗議,以和平力量成功擊退暴徒。這些民眾不一定是全面歡迎移民,但他們卻不會以種族歧視眼光來對待外來人口。
除了維權,還可以做甚麼?
無論我個人經驗,以至南港事件,證明了英國社會在反移民和支持移民兩個立場當中,其實是有廣闊空間,讓在英港人以至其他移民爭取更多社會人士支持。所以,除了維權(包括維持5+1路徑以至恢復 BN(O) 香港英國國籍身份等)以外,在英港人還有許多可以做的事。
根據政府公布的數字,去年移民人數已大跌一半。而且,移民不單是一堆又一堆數字,更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獨立個體,我們可以將每個有血有肉的移民,呈現在公眾眼前,讓本地人明白到移民的難處與及對社會的貢獻,從而減低社會對移民過盛的疑慮。事實上,有些反對移民的本地人,很少親身和移民接觸的機會,才會對移民帶有刻板印象。他們反移民,就是反對所有非我族類,在英港人也難以幸免。但是,當我們願意多與本地人接觸,便是幫助自己以至整體移民,去除社會對新移民的壞印象。
這幾年來,我們有十多二十萬人來到英國。在英國人眼中,我們英語水平良好(我不只一次聽到本地朋友的讚賞),做事爽快勤奮,待人溫文有禮。在這個良好印象下,我們可以用英語,加上 AI 的協助,在社交網絡分享自己和別人的移民故事,令他們知道我們在英國生活情況。
最後,我認為教會作為英國公民社會的重要部分,在英港人需要向他們表達憂慮、爭取支持。雖然英國教會信徒人數不斷下降,但對英國社會仍然有其影響力。由教會代我們向政府及公眾陳情,對社會輿論的影響更為廣泛,甚至成為本地人和新移民溝通的橋樑。好像我的分享文章,得到教會信眾的正面回應一樣,這也令我重拾對英國社會善待移民的信心。
今次政府公布白皮書,對在英港人是個挑戰,同時也是個契機,從而與本地社群和朋友建立更深入的互信關係,對我們融入英國社會有莫大裨益。
作者:馬安
在英港人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