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走進一段關於失去、理解與救贖的心靈旅程。人生有時像記憶一樣不完整,像答案一樣難尋,但這並不代表無路可走。只要心中有愛與希望,都能在不確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記憶」在電影中無處不在,成為阮永年與過去連結的橋樑,也成為他內心掙扎的根源。失去太太和女兒後,他時常陷入回憶:與太太初相識時的浪漫,子女童年時可愛的模樣,一家人圍坐餐桌的平凡時光。這些記憶對他而言既是安慰,也是折磨。他試圖從中尋找兇案的蛛絲馬跡,卻總是徒勞。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以下內容有討論情節,注意劇透)
在監獄裡,由太保飾演的老囚犯提醒厚明,要回憶殺人的原因,否則會忘記。這句話點出了記憶的脆弱性。到結局時,厚明甚至忘了旅行家庭合照是用腳架拍攝的。儘管具體的記憶可能消逝,但情感與感覺卻難以抹掉。阮永年回想家人時的溫暖與痛楚,厚明面對過去時的混亂與不安,都深深烙印在他們的靈魂裡。
記憶固然重要,它塑造了我們的現在,但它也會隨時間改變。細節可能像厚明忘了腳架那樣逐漸模糊,但情感卻像影子般揮之不去。這提醒我們珍惜回憶,但更要珍視那些感覺帶來的影響,而不是執著於每個片段的完整性。
「答案」是阮永年內心另一個揮之不去的課題。厚明犯下兇案後,永年不斷自問:為甚麼兒子會變成這樣?醫生揭示厚明患有精神分裂症,殺人前聽到頭腦中的聲音,但這個診斷並未完全解開永年的心結。他回溯厚明的童年,那些孤僻的性格、沉迷電玩的日常,試圖找到自己作為父親的失職之處。然而,人生許多事本來就沒有答案。
對阮永年來說,追尋答案的過程充滿痛苦,他一度陷入自責與迷茫。然而,電影的結局帶來一絲光明:他選擇不再急於追問,而是接受現實,定期探望被關押的厚明,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等待兒子出獄,與他重新生活。
人生並不一定要搞懂一切才算完整。有時候,放下對答案的執著,反而能讓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對阮永年而言,情感與感覺已經給了他方向:那份對厚明的愛,超越了恨意與困惑,成為他繼續前行的動力。
《爸爸》帶給我們的啟示是,記憶與答案指引我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但它們並非絕對。記憶可能因時間而淡化,細節可能像厚明忘了腳架般消逝,但情感永遠留存;答案可能永遠懸而未決,但放下追尋的執念,反而能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意義。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影評人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