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禮物|修訂《逃犯引渡條例》的涵義 –【第三十四章:「悶聲發大財」的背後:從修例風波看北京內部權鬥與香港命運】

親愛的讀者:

現時香港多個矛盾皆源於特首林鄭政府的獨斷獨行。她自以為聰明,可謂「士有孤而自恃,人主奮而好獨者,則名號必廢熄,社稷必危殆。」——出自《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林鄭自負而不聽民意,終令社會不得安寧、人民不得安穩。

9月3日,特首林鄭召開記者招待會,試圖解釋日前《路透社》錄音外洩一事。雖然她未有正面承認,但亦沒有否認有人刻意將這段與商界閉門會面的私人對話外洩。此事安排,其實與北京中央黨派內部的權鬥密切相關。

修例風波至當時已持續90多天,林鄭的上司是北京中央。然而,除了習近平派系之外,估計當時實際掌控香港事務的司令部仍然落在「非習派權貴」手中。

自1978年鄧小平提出「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於十年間持續增長。然而,政治架構並未同步引入有效監察制度,資源遂為黨內有權有勢者所把持,造成嚴重的「官倒」、「貪污」與「腐敗」問題。

鄧小平名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成為權貴的護身符。當時的開明派,包括時任黨總書記趙紫陽,認為若要改革開放持續,必須同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自1987年起,這批開明人士逐漸聚成「改革派」,並於1989年4至6月間與「保守派」爆發全面衝突。最終,鄧小平為「六四鎮壓」承擔後果,並「黃袍加身」於江澤民。

改革開放的第二階段,始於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提出的「深化改革」。其時的策略是以經濟復甦來「麻醉」人民,淡忘六四之恥。以今日語言來說,這就是「悶聲發大財」。

經歷1997年香港回歸,以及2002至2011年的胡錦濤、溫家寶時代,「非習派權貴」大力支配國內經濟資源,包括金融、電訊、鐵路、基建、石油等核心領域。

2012年習近平上任,北京中央習派掌握政權,卻發現經濟資源已被「非習派權貴」壟斷。習派有權無錢,遂以「反貪腐」為名,於2012至2017年間審查超過200萬名黨員,周永康、薄熙來等高層亦因貪腐案遭監禁。

這五年間,習派清理對手班底,成功掌控鐵路部、石油部,但金融與電訊系統仍由「非習派權貴」主導。在軍方方面,北京中央習派至2016年方得以全面控制軍隊;而公安、武警、特務系統等內部警力,則一直由「非習派權貴」主導,直至2017年武警系統被併入軍隊,方告整合完成。

 

吳明德博士
資深銀行家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