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歷史上首位被按立的女牧師李清詞於本月27日離世,享年 93 歲。李清詞牧師的離世像一記遲來的鐘聲,喚醒我們對一代牧者的回望,包括當年每逢六四及七一開放灣仔「紅磚教會」予遊行示威者借廁所、兩年前逝世的袁天佑牧師;因「佔中三子」案而被判刑、如今定居台灣的81歲朱耀明牧師,還有93歲高齡、因涉香港國安案仍在保釋中的陳日君樞機,還有默默為不同社群奉獻青春的「無名傳道者」。他們均屬於一個早已消逝的年代——那時教會牧者尚敢為公平與真理發聲,信仰還能走出禮拜堂,踏進街頭與現實對話。比照今天香港宗教界人士「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境況,李清詞的離去,不只是一位好牧者的殞落,更像是為香港宗教界的一段公共良知史劃上句號。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筆者並不認識李清詞牧師,但從過去基督教圈子傳出來的訊息,李清詞牧師不是那種高聲喧嘩、取悅人群的教會領袖,而是始終溫柔堅定、安靜站在時代裂縫中的見證者。作為香港歷史上首位被按立的女牧師,李清詞長期關心社會公義,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她多年來堅持參與六四紀念活動,為中國的民主與人權發聲。2013年,她接受《明報》專訪時直言不諱,批評教會與現實脫節,對社會公義的冷漠令人痛心。她強調信仰若無公共關懷,只剩屬靈話語與宗教活動,便是失去光與鹽的信仰空殼。
即使當年李清詞牧師公開支持「彩虹之約」聯署,呼籲教會接納性小眾,一度引起教會內部的極大爭議,但她堅持主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曾指出:「我不會endorse,但我也不會說他們不對。我不是上帝,為何我們拿了上帝的權力去審判他們?上帝自會審判,用不着我們來審。在上帝跟前,人人平等,所以我們就是要接納他們;接納別人,不要那麼多條件。」這樣的聲音,除了李清詞牧師外,我們有沒有把其他為公義發聲的「好牧人」忘記呢?
這樣的聲音,在她之前,其實已在慢慢消散。
袁天佑牧師:無力的時代,需要有力的信仰
我們記得袁天佑牧師,曾以「無力的時代,需要有力的信仰」為口號激勵信徒,是少數長年以行動實踐信仰公義的教牧之一,從碼頭罷工、豬流感危機到反修例風暴,袁牧師的行動始終如一:讓教會沒有圍牆,讓信仰在這世代中有見證。自2004年起,在其主理灣仔「紅磚教堂」期間,每逢六四與七一遊行,袁天知牧師都會開放教堂,讓示威者休息、借廁所,甚至私下集資派水、送飯。他相信,信仰不應只在禮拜堂內運作,而是活在民眾中間。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後,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群眾,袁天佑牧師隨即開放教堂作為避難處,亦容許社運物資存放。面對質疑,他發表牧函《位於十字路口的教會》,指出「教會若不能承擔時代責任,便無法見證福音」。2023年7月15日,袁天佑牧師因癌症離世,享年71歲。
朱耀明牧師:若信仰不能在現實中站出來,那就是空洞的信仰
我們記得朱耀明牧師,那位公開吶喊發起2014年佔中運動的長者,因「佔中三子」案被判刑後,選擇遠走台灣。他曾在庭上說:「若信仰不能在現實中站出來,那就是空洞的信仰。」他不是職業的社會運動家,而是將社會公義視為福音邏輯延伸的耶穌門徒。朱耀明牧師曾在監獄探訪弱勢者,在教會中培育良知世代,也願意親自站在審判席上,為信仰所代表的公義與慈憐承擔代價。他的勇氣,不是激進,而是溫柔地堅持站在真理一邊。
我們也記得陳日君樞機,現年93歲,曾任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即使年事已高,陳日君樞機因涉入「612人道支援基金」被指「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而遭起訴,目前仍在保釋候審。他沒有沉默,卻選擇留在原地,與香港命運共存。而他長年為宗教自由、人權議題發聲,曾探訪被捕者、聲援異見人士。他的立場或許不迎合時勢,但他從未放下作為牧者的身份,那是一種不退讓的溫柔,一種即使孤單也要堅守的見證。
無論是李清詞、袁天佑、朱耀明,還是陳日君,他們的共通點,是走出教會的四面圍牆,願意以信仰之名為人群說話、為公義冒險。他們的存在,曾讓這城市的信仰,有過一種令人動容的公共面貌。
《聖經》兩個義人的故事
或許有部份讀者並非基督宗教的教徒,但筆者仍想在這裏分享舊約《聖經》中有兩位截然不同的「義人」故事,一位是沉默的順從者,一位是敢言的代求者。第一位出場的是挪亞,聽從神的命令,造了方舟,救了自己與家人。神說要用洪水毀滅世界時,他未曾為世人哀求,也未為公義發聲。他的義,是遵命的「義」,沒有爭辯、沒有代求、也沒有挑戰神的決定。
第二位是亞伯拉罕,與挪亞完全不同。當神說要毀滅「罪惡之城」所多瑪與蛾摩拉時,他站出來與神對話,甚至可說是與神「討價還價」:「若有五十個義人呢?四十個?三十、二十、十個?」他不為自己求生,而是為可能存在的陌生義人代求。他相信神的公義,也相信憐憫能被呼喚出來。這不是不敬,而是信仰的另一種成熟。亞伯拉罕的義,是站在天與人之間、不肯沉默的「義」。
那麼,今天的教會,更像誰?
這一代的教會,花了不少心力經營「人數增長」、「講道吸睛」、「聚會轉化力」,整個宗教語言都在向市場靠攏。但同一時間,對社會公義、制度暴力、政治逼害,卻日益失語。甚至連祈禱,都得先斟酌措辭,或要先經執事作內部「審查」,怕被誤會煽動,招來強力部門調查、甚至惹上法律風險。
然而,即使在那個早已逝去的年代,大部份教會對守護社會公義,其實也是充耳不聞。
面對這樣的時代,我們當然明白:牧者出聲可能會「有後果」;教會參與可能會「惹麻煩」;甚至信徒也會問:「咁樣做係咪唔明智?」但正正因為代價高,才更見一個信仰的真偽。那些終日教導信徒要「為主受苦」的講者,自己又願不願承擔一點風險?若忠心只是講給別人聽的要求,而非自己願走的路,那這樣的「忠僕」,不過是自求多福的說教者而已。
2019反送中運動的反思
更可笑的是,2019年爆發反送中運動,有牧者拒絕出面反對警暴,其中理由竟是「《聖經》講的公義不是你們搞社運講的那種公義。」這說法只說對了一半。若你只把聖經公義看成「神審判人」那種形式,當然和「街頭抗爭」格格不入;但若你從「神的慈憐、關懷弱者、要求掌權者公正」出發,那麼你會發現:很多今天追求公義的人,其實正走在舊約聖經《彌迦書》與《阿摩司書》的路上。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不絕」,這句經文出自《阿摩司書》5章24節,所表達的意思正是上帝不是要更多的獻祭、節期或詩歌,而是要「公義」和「公平」流動起來,如大水與江河般,無法攔阻、充滿力量的社會實踐。而這句經文曾被美國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他著名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中引用,成為現代公義運動的象徵語句之一。至於「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無非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則出自《彌迦書》6章8節,過去經常被一些民主派基督徒掛在嘴邊。
當然,我們不能將所有教牧一概而論。在這個高壓與寒意交織的時代,仍有不少牧者默默服侍,在沒有鎂光燈的地方守望人群。他們可能選擇不公開發聲,卻在病床邊、監房前、移民潮中的失落者身邊,用祈禱與陪伴撐住信仰的最後一線。
這樣的牧者,值得理解,也值得尊敬。因為服事的方式有很多,不必都高調。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清楚指出:那些甘願沉默的,是為了服侍;但那些利用沉默來逃避責任、將信仰權力化的人,不能與之並論。
李清詞、袁天佑、朱耀明、陳日君——這些名字,代表的不只是過去的見證,更是今日公共良知的缺席。他們曾為真理冒險,為正義代求,為信仰承擔後果。而今天,牧者是否還敢說出真話?教會是否還敢承擔風險?我們是否還能分辨甚麼是「上帝的忠僕」?
今日的教會可能無法再高聲呼喊,可能無法再踏出牆外,但在亞伯拉罕與挪亞之間,我們至少要誠實地問:你選擇哪一種「義」?
作者:求其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