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舊香港|《不來也不去》——林夕佛學神作

上個月,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網站公佈12月「陳奕迅巡迴演唱會」准予許可公告中,多首由林夕填詞的歌曲被換成其他人的名字,反映大陸對他的封殺。因此,香港人更加要珍惜和支持林夕。坊間有人形容「林夕成就高於徐志摩」,我是十分認同的。

今次,我想介紹一首我很喜歡的林夕作品——《不來也不去》,是商業情歌的偏鋒之作,收錄於2009年發行的陳奕迅粵語專輯《H³M》,屬於那個不用考慮藝人政治立場、想聽歌就聽歌的「舊香港」時代。我認為《不來也不去》是林夕近四千首作品當中,最具深度的一首,只以323個中文字,表達出佛學概念和人生哲理,有大量詮釋空間,不少網民偶爾也會討論歌詞的意義。

2009年7月,林夕曾在專訪中形容,《不來也不去》其實是假裝情歌題材。他將哲理性的概念用情歌這種比較有商業性的包裝,希望讓流行曲有其哲學性,以表達一些道理,「《紅樓夢》主題不就是只寫男女感情嗎?可是《紅樓夢》的讀者卻不見得說《紅樓夢》只有情情愛愛」。

《不來也不去》
作曲:C Y Kong
填詞:林夕
主唱:陳奕迅

揚帆時 人潮沒有你
我是我 和途人一起
停頓時 在你笑開的眼眉
望穿秋水之美
回程時 浪淘盡了你
任背影 長睡著不起
留下我 在糞土當中
翻檢背囊 直到拾回自己

掌心因此多出一根刺
沒有刺痛便懶知
就當共你 有舊情沒有往事

如煙 因給你遞過火
如火 卻也沒熔掉我
回望最初 當喪失是得著可不可
可痛若驪歌 樂如兒歌
像你沒來過 沒去過

誰同行 仍同樣結尾
血液裡 才遺傳悲喜
誰亦難 避過這一身客塵
但剛巧出於你
垂頭前 沒緣分喪氣
睡到醒 才站立得起
盲目過 便看到天機
反覆往來 又再做回自己

即時一生多出一根刺
沒有刺痛別要知
就當共你 有劇情沒有故事

如煙 因給你遞過火
如火 卻也沒熔掉我
回望最初 當喪失是得著可不可
可痛若驪歌 樂如兒歌
像你沒來過 沒去過

如花 超生了沒有果
如果 過路能重踏過
就當最初 是碎步湖上可不可
不種下甚麼 摘來甚麼
像我沒來過 沒去過

首先談談第一段,只用了66個中文字,就描寫出主角獨自一人在茫茫人海之中,與另一個人相遇,一見鍾情,然後相愛、分手、失戀,最後重新振作。林夕用大海航行比喻人生的旅程、一段關係的開始與終結。「揚帆時 人潮沒有你」和「回程時 浪淘盡了你」,文筆優美,寫得很有意境。

「掌心因此多出一根刺 沒有刺痛便懶知」與「即時一生多出一根刺 沒有刺痛別要知」同樣描寫失戀後重新站起來的過程。關係結束了,就像多了一根刺,雖然不會消失,但只要不去想它、不去理會它,根本不會有痛的感覺,你慢慢便會忘記這根刺。

至於「有舊情沒有往事」和「有劇情沒有故事」代表上一段關係已經放下,只剩下「舊情」的感覺和零碎事件回憶,已經忘記了整體的愛情故事。

句末的「往事」,跟之後的「如煙(烟) 因給你遞過火」,合成為「往事如煙」,「火」與「因」合成為「烟」,簡直是林夕的神來之筆。意味著一段關係由某一方的主動開始,這是佛家所講的「因」,但關係和愛情如煙,作為外力的「緣份」總有一天會耗盡,關係會煙消雲散。雖然感情或激情「如火」,但「沒熔掉我」,因為失戀在漫長的人生中,其實只是一件小事。

沒有「擁有」,何來「失去」?

佛家教人放下執著,而「不來也不去」其實來自佛學《中論》「八不中道」概念: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詳細研究。

「回望最初 當喪失是得著可不可 可痛若驪歌 樂如兒歌 像你沒來過 沒去過」,指任何關係和事物的本質都是「空」,它的意義是由你自己決定。你可當「喪失」是「得著」,可當「結束關係」是「驪歌」或「兒歌」,甚至當自己或某個人「沒來過 沒去過」。更脫俗的想法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根本沒有「擁有」別人,又何來「失去」別人?

與林夕的「富士山愛情論」相似:「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不能搬走它。有什麼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

「誰同行 仍同樣結尾 血液裡 才遺傳悲喜 誰亦難 避過這一身客塵」反映出林夕認為任何關係都有終結的一天,當你想通了這一點,其實就不用太過介懷。世間一切現象都只是因緣交疊,緣起緣滅緣終盡,是宇宙的法則。更脫俗的想法是,世間萬物都只屬於當下一剎那,沒有過去和未來,所以根本沒有「改變」這回事,我們不用為了一段關係的變質而傷感。

「如花 超生了沒有果 如果 過路能重踏過」這兩句亦寫得很優美。「如果」同時代表「因果」的「果」,呼應前面「如煙(烟) 因給你遞過火」的「因」;同時,「如果」也是英語「if」的意思。「超生」指超越生死的解脱,會不會結果、結甚麼果並不重要。

最後,主角認為如果能重新來過,就當是「碎步湖上」蜻蜓點水,而不是首段的「揚帆」出海;只要不種下因,就不會有果;當領悟到「像我沒來過 沒去過」這一點時,主角就得到解脫。那是一種很脫俗的想法,未必人人都能長期做到,較為現實的解讀為,或許那是一個無限循環,「拾回自己」,脫俗之後,終有一天會再「揚帆」。

作者:林兆彬

 

標籤: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