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TL實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反教育的思想控制

大概是在1984年中英雙方簽訂了聯合聲明之後,有一次出席一個有關教育的研討會,座上講者中有當時新華社的一位副主任。研討會的主題及各人所講,其實都已經忘記了,除了那位副主任所講的一番話。

當時北京當局還在為《基本法》的制定進行諮詢工作,已經成立了一個「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在《基本法》的諮詢與草擬過程中,有關教育制度的條文自然特別引起教育界的關注。當時教育界最關心的是九七年主權移交之後,香港的教育制度會否好像中國大陸那樣,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教條與口號,甚至會連課程都受到嚴格的監管與控制。那位新華社副主任在那個座談會中談到有關問題時說的一番話,具體的說法雖然記不起了,但他的意思很清楚,大意是北京在制定《基本法》時,對「教育問題不能放手不管」,因為「教育是兵家必爭之地」。

他這個說法,證明當時教育界的憂慮不無道理。他那個說法的具體意思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詮釋,但很明顯,中共早在那個時候已經有了一個傾向,要在九七年之後加強對教育的干預與操控。

教育界不少有識之士知道這個說法之後,一方面是擔心,另一方面也認為這種觀點十分落伍。教育無疑有其文化傳承作用的,社會有時確實要透過教育過程令新世代承接社會的價值與文化,要承先啟後,要繼往開來,但這與透過教育來為新世代洗腦,或者只求意識形態控制是完全不同的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推動教育的普及化,除了要提升世界各國普遍的人口質素,令現代的知識及技能更普及之外,也強調除了個別社會的文化承傳之外,還要加強推動普世價值。「人人都應該有機會讀書」,「教育是兒童最基本的、不能剝奪的人權」,這些說法本身就是普世價值。

就算到了今天,全球教育發展其中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就是有不少國家及地區,仍然以宗教理由、以傳統價值為藉口、甚至以赤裸裸的政治控制為目標,長期操弄教育,長期扭曲教育,目的只是要為既定的社會秩序提供理據,甚至為不合理的社會權力結構及利益格局塗脂抹粉。中國政府便是其中一個這樣的例子。這樣的教育不但不是教育,還可以說是以教育之名進行「反教育」。

這一種強調政治灌輸,意圖壓抑新世代自由意志的教育,配合着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嚴格的網絡控制,對傳媒及言論又作出嚴厲的監管與打壓,確實增強了權力集團對社會的控制。但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有目共睹。今天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普遍表現出來的人文質素,仍然遠遠落後於文明發達的地區,有時甚至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這或多或少都與中國社會那一種政治教育及控制意識形態的教育相關。

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有龐大的人口,在體積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的產業及供應鏈也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中國在創新科技及其他創意產業上的發展,仍然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國家,甚至比不上小國寡民的一些歐洲小國,例如芬蘭、瑞典、荷蘭等等,主要就是因為長期要以政治控制作為首要的教育目標,令教育內容充滿了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及空泛的口號,令中國的新世代長期只能做被動的資訊接收者。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開發新世代的智慧,還會扼殺整個國家的創意及創造力。

這種教育,就算可以透過引用已有的知識及已經能夠掌握的科學技術,從而提升國民的工業能力,可以訓練大量技工及科技工作人員,但在鼓勵創新、推動創意上,就只會被西方推行博雅教育的國家拋離得越來越遠。

香港主權移交已經足足26年,現在的特區政府及北京當局以「國家安全」這個偽命題作主導,近幾年推行的那套國家安全及國民教育,根本就不是現代社會需要追求的那一套鼓勵創意及能夠推動智能發展的教育。這種做法對香港的為害,相信很快就會見到。

現在這個政府,似乎是在實現了當時那位新華社副主任的說法了,是用盡一切力量去控制教育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了。但這種教育顯然是在殘害新世代,也是在破壞香港社會發展的根基。

就算是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都是越來越多元包容,現在就倒退至充滿扭曲及教條主義,這樣的教育,只會卡死新世代及整體人口的腦袋。但這個政府似乎仍然未肯收手。

幾日前,北京當局發佈了《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全條草案長達10頁,包括五章,38條。內容充斥着反教育的元素。草案還規定要把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區,甚至連台灣,都包括在內。如果進一步把這種倒退反動的所謂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控制及扭曲香港教育制度的緊箍咒,香港不但不會返晒來,還會越來越倒退,殖民地時代建立起來的文明發展根基,肯定會受到全面的破壞。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是這種教育對香港新世代造成的殘害,肯定無法挽回。

作者:鍾劍華@COOTL

—————————————————————————————————————————

COOTL的使命
為留港的下一代保存真相,為離散的港人凝聚力量,持普世價值,貫通全球視野。

標籤: , , ,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