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在英國遇到的香港人|那個「不務正業」的女生(泰來)

她,大學畢業後在香港的慈善機構工作,發展穩定,前景明朗。直至香港發生劇變,她親眼見證社會各階層在夾縫中爆發出的創意與韌力,也因此萌生了一個念頭——要走出去,擴闊眼界,尤其是國際視野。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一次偶然的機會,公司資助她到歐洲修讀暑期課程。在那裡,她首次接觸到「人類學」,從此深受吸引。很快,她作出重大決定:辭去工作,來到英國展開新生活,修讀人類學碩士課程。

如果你有追看過之前的故事,大概也知道,一位女生獨自在英國生活,絕不容易。幸好,她具備幾個重要特質:她願意嘗試新事物,自學能力強,而且心態開放。在碩士的校園生活中,她建立起一些本地人脈,而那顆勇於探索的心,則讓她不斷發掘新體驗,開啟新的學習之路。

她很擅長搜尋資訊。每當發現免費的學習機會或社區體驗活動,她都樂於一試:學跳舞、試新菜、接觸不同文化……因為她的初心,就是擴闊視野,而不只是完成一張學歷證書。

有一次,她參加了一個說故事課程。說故事 並非她當時的喜好,也與她的碩士學業無關。她報名,或多或少因為 課程讓她可以在一座啟發過不少英國著名作家的森林裏免費住十天 。

結果這趟森林之旅,帶她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除了認識英國的先賢故事,與一群創作人交流,她也發現了自己心底的一個聲音:她想透過小說,記錄屬於香港的故事。

從那一刻起,她沒有選擇全職工作,而是以斜槓族的身份生活:身兼數職,翻譯員、英文老師、臨時演員……一邊賺取生活費,一邊建立人脈,更重要的是,保留時間,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寫作。

她沒有賺很多錢,但她的生活很豐富,很踏實。因為她很清楚,自己生命的重心在哪裡。

沈祖堯教授曾在中大的開學典禮勉勵學生:「每個月讀一本書,一本與你主修科目無關、與你專業無關、讀完也不會提升GPA的書。」那是他在外國進修的體會。

也許,像她這樣對世界保有好奇,對不同文化與知識持開放態度,對生命多重可能性的探索——正是港人在英國適應生活、尋找定位的其中一種關鍵方式。

 

作者:泰來

 

專欄介紹:

來英數年,我像麥泰來般走過不同地方,遇見許多香港人。每個故事都蘊藏韌性與希望,是否極泰來的見證,也開闊了我的眼界,給我力量。

現在,我將這些故事與你分享,或許生命真的有更多可能性。

(故事背景有一定程度修改,也得到當事人批准刊登。)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

優惠詳情:https://thechasernews.co.uk/追新聞訂戶注意-新黃店優惠嚟啦/

相關報道:

標籤: , , , ,


一齊撐起《追新聞》

一齊撐起《追新聞》

訂閱《追新聞》Patreon 支持,閱讀所有「追・新聞」、「追・專題」以及「追・專欄」的全部報道內容,有賴讀者付費月訂或年訂支持營運。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