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記憶對視》展覽展出了一頂來自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電單車頭盔,內裡被催淚彈打穿,彷彿凝固了街頭衝突的記憶。不禁讓我想起2016年香港支聯會六四紀念館曾展出過一頂被子彈貫穿的頭盔,屬於「天安門母親」張先玲的兒子王楠。頭盔無聲,卻在歷史的縫隙裡發出沉重迴響。站在反送中頭盔之前,感慨歷史一再重演。兩場運動都面對相同的政權,同樣被打壓和污名化。
報道無罪 知情有價 請即訂閱《追新聞》:
https://www.patreon.com/thechasernews
1989年6月4日凌晨,北京南長街,一顆子彈射入19歲的王楠頭顱。他倒下,並留下了這頂頭盔——紅漆剝落,後側破了一個洞,宛如歷史留下的傷口,無法癒合。母親張先玲忍著傷痛將頭盔收藏了25年,最終輾轉送抵香港六四紀念館,希望讓全世界看到。然而,紀念館在政治打壓下關門。
30年後,在香港的街頭,另一場抗爭燃起。一名示威者戴著電單車頭盔,在催淚彈煙霧中疾奔。頭盔是從內裡被打穿,策展人稱頭盔一直放在貨倉,剛剛拿出來展覽,散發燃燒塑膠味道味道。頂頭盔靜默地躺著,被展示、被回憶,將人拉回2019年的香港街頭,但曾經戴著它的人是否仍安好?
這兩頂頭盔,一個遭遇子彈攻擊,一個被催淚彈攻擊;而它們的擁有者,可能都在奔跑、在抵抗、在恐懼中迎來命運的轉折。兩頂頭盔如此相似,不僅在外形,更在它們所象徵的傷痛與抗爭。
一場運動被抹去,另一場運動再度興起;一代人倒下,另一代人接續奔跑。無論是1989年倒在南長街的王楠,還是2019年奔走在街頭的示威者,他們都曾用生命去抵擋強權,都曾試圖在暴力打壓之中留下自由的印記。
頭盔本應是保護,卻一次又一次成為歷史的遺物,被存放在展覽之中,被塵封在記憶的縫隙裡。歷史的傷痕或許無法癒合,但記憶不該消亡。記憶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存在,而是必須被守護、被重述、不斷對抗遺忘,否則它將在時間的流動裡消逝,成為遺忘的犧牲品。
香港曾有過烈火般的抗爭,也曾有過燭光般的記憶。但當六四紀念館被關閉,當反送中的物件被迫流亡,香港的歷史還能否被守住?只要有人願意聆聽,它們的重量便不會被時間抹去。
作者:林兆彬
前油尖旺區議員(旺角東)、影評人
《追新聞》歡迎讀者投稿,本平台保留刪改權,一經採納刊登,不另作通知。投稿請電郵至 info@thechasernews.co.uk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支持《追新聞》運作🌟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l18oylJ8o7ihugk4F-3nw/join
《追新聞》無金主,只有您!為訂戶提供驚喜優惠,好讓大家支持本平台,再撐埋黃店。香港訂戶可分享給英國親友使用。